还在用虎妈虎爸的教育方法吗?看完这些知识,你可能会改变主意

现在越来越多的家长觉得成绩应该从娃娃抓起,所以很多小孩子在入学前就被家长报了各种各样的兴趣班和学习班。

彤彤就是这样一个“悲催”的小孩。刚刚六岁的彤彤,就已经没有自己的周末。放假的时候,彤彤辗转于各个补习班,从书法班、奥数班到绘画班、钢琴班,彤彤没有一刻休息的时候。

彤彤小小的身体不堪重负,常常和妈妈抱怨,但是妈妈却说:“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

彤彤的妈妈就是一位奉行“虎式教育”的母亲。她认为“好孩子是逼出来的”,所以孩子要严加管教才会成材。

还在用虎妈虎爸的教育方法吗?看完这些知识,你可能会改变主意

幼小的彤彤承受了本不是这个年纪应该承受的压力。背不会乘法口诀就会遭到母亲打手板,一个音弹错了也会被打,彤彤的小手常常是红彤彤的。

彤彤的妈妈的这种做法饱受争议,很多人认为这种做法有些揠苗助长,有些家长却认为这种做法可以为孩子今后的成长道路打下坚实的基础。

这种虎妈虎爸式的教育其实由来已久,美籍华人蔡美儿出版了《虎妈的战歌》一书在美国产生了很大的震动, 很多美国人看完这本书之后就开始思考自己教育存在哪些问题。

而且,很多中外读者也开始学习这种虎妈式的教育方法,以期望自己的小孩子可以像蔡美儿的孩子那么优秀。

凡事都有两面性,虎妈虎爸式的严格教育对孩子既有利也有弊。今天我们就一起来探讨下这种虎式父母的教育方法有哪些特点吧!

还在用虎妈虎爸的教育方法吗?看完这些知识,你可能会改变主意

一、虎式父母的教育方法有哪些特点

1.缺少人情味

严厉的教育常常要求父母扮演一个“红脸”的角色。父母常常以一种严肃的不近人情的形象出现,如果时间一长, 孩子就会对家长产生一种刻板印象,认为家长不可亲近,缺乏人情味儿。

而且虎式家长在对孩子提出一些要求的时候,也会严格地监督孩子完成,和传统的爱护孩子的父母形象相去甚远。

2.给孩子设定高目标和高标准

虎妈虎爸一般都会给孩子设定一个高于常人的目标和要求。比如说,蔡美儿的女儿被要求每门课程都不能低于A.,每天都要练习小提琴或者钢琴。

现实中很多虎妈虎爸也会给孩子制定一些学习的高目标,一旦孩子不能达到目标就会遭到呵斥甚至是体罚。

还在用虎妈虎爸的教育方法吗?看完这些知识,你可能会改变主意

3.惩罚措施严厉

虎爸虎妈之所以被称之为“虎”, 是因为他们对于孩子的惩罚像森林之王一样残酷。

就拿蔡美儿的例子来说,她七岁的女儿有一次一首钢琴曲没有弹到理想的效果,蔡美儿就罚孩子一直坐在钢琴凳子上练习钢琴。

一直从傍晚弹到半夜,中间不许孩子吃饭,也不许上厕所。

4.一直在督促孩子进步

虎爸虎妈的严厉也体现在一直在督促孩子进步。比如说,当孩子这次考试排名中等的时候,父母就会鼓励孩子制定更高的目标,不要满足现状,不要勇敢向前。

很多虎爸虎马对孩子的教育也不仅仅局限在成绩一方面,对于孩子的体育和文艺也有一定的要求,鼓励孩子全面发展,全面进步。

还在用虎妈虎爸的教育方法吗?看完这些知识,你可能会改变主意

二、虎爸虎妈教育有哪些危害?

1.孩子与父母的心理距离疏远

过于严厉的管教方式会在一定程度上造成父母和子女的对立。亲子关系本来是和谐温馨的,而不是矛盾对立的。

有时候,生孩子在成绩和其他方面取得了进步,但却是以伤害亲子关系,换来的。

这从某种程度上来说,也是一种得不偿失。因为孩子不仅仅需要成绩的光环,很需要来自父母的爱,这样他们才能健康的发展心理,从而变成一个更好的人。

2.孩子容易紧张过度

长期处于压力下的孩子,经常会感到紧张过度。

在今后的生活中,一旦碰到高压,孩子可能就会勾起一些父母严厉教育自己时的不好回忆,从而会紧张影响发挥。

还在用虎妈虎爸的教育方法吗?看完这些知识,你可能会改变主意

3.孩子容易走极端

虎爸虎马对于孩子是有高期望的,但是并不是每个期望都能变成现实。一旦期望落空,不光父母会感到失望,孩子也会对自己失去信心。

所以,虎爸虎妈的严格教育可能会让孩子变得更加经受不起挫折,从而走上一条堕落的不归路。

三、虎爸虎妈可以如何改进自己的教育方法?

1.给孩子学习的自主权

虎爸虎妈的控制欲特别强,这在一定程度上就压榨了孩子的自主权。孩子成长的过程就是一个独立的过程,他们不可能永远生活在父母的羽翼之下,他们需要一些自主权去自我成长。

而且实验调查数据显示,拥有自主权的孩子才会在学习时激发更多的兴趣,从而能长久地保持学习的动力。

2.允许孩子犯错

孔子云:人非圣贤,孰能无过。

何况是一个尚未发育完全的孩子呢?因此,虎爸虎妈不要苛责自己的孩子,不要把孩子逼迫成一个完美的人。

父母要允许孩子犯错,孩子只有犯错才能够深刻的吸取教训,从而变成一个更好的人。

还在用虎妈虎爸的教育方法吗?看完这些知识,你可能会改变主意

3.宽严相济

如果你一直在拉一个弹簧,那么这个弹簧总有一刻会崩断。

如果你拉一下弹簧,然后再松一下弹簧,这个弹簧就会一直保持弹力。人的道理也是一样,如果一直被打压,这个人总有一天会崩溃。

因此,父母在教育孩子的时候,要秉持宽严相济的教育原则。既要有奖励有夸赞,也要有惩罚和警戒。

家长们还在用虎妈虎爸的教育方法吗?虎式教育危害孩子身心,所以不建议家长们用这种教育方式教育孩子。

家长们要懂得用正确的方法教育孩子,才能教育好孩子,让孩子长大后有所成就。

亲爱的家长朋友们,你们是采用哪种方式教育孩子呢?欢迎在屏幕下方留言互动。如果喜欢这篇文章,请点赞并且分享给有需要的朋友哦!

所谓的放养教育,放的是思维,养的是习惯,受益的是孩子

李玫瑾:真正的放养教育,放的是思维,养的是习惯,受益的是孩子

放养式教育,是指让孩子在一种宽松的环境中成长,让孩子从小就适当地接触自然、社会,较早地接受社会锻炼,有别于严厉的、教条式的应试教育。

放养教育本身是没错的,但一定要有合适的度,有边界有规矩。如果真的希望孩子变得越来越好,就不可能一味放手,任由孩子释放天性,而要做到以下几点,一起来看看吧。

01教会孩子懂得并理解规则

培养他们的敬畏之心

让孩子理解规则,是教孩子认识世界的第一步,也是教会他们保护自己的重要一步。

就像告诉孩子,马路上是不可以随意跑动玩耍的。为了保护我们自己,走在马路上的时候,要遵守交通规则,这样人和车才可以在马路上和平相处。

父母对孩子的期望,不过是希望他们健康快乐成长,如果说健康快乐成长是硬币的一面,那么理解并遵守规则就是另一面。

只有教会孩子理解并遵守规则,才能保证他们能健康快乐成长。

孩子最开始是没有敬畏之心的,就像他们只知道火可以做饭,可以取暖,却不知道玩火是一件危险的事情,失控的火威力很大伤害也很大。

他们只喜欢可爱的小动物,对于他们不喜欢的小动物,可以随意踢打,甚至杀死它们,如果不教会孩子敬畏生活敬畏生命,释放天性的放养教育,只会成为让孩子变成恶魔的训导方式。

所谓的放养教育,放的是思维,养的是习惯,受益的是孩子

02帮助孩子养成好习惯

教他们意识到分寸感和界限感

每个孩子都爱玩,天生排斥好习惯,可是一旦好习惯养成,对于孩子来说,将是毕生可用的财富。

学会长久的坚持和认定目标做事情,对孩子来说无比重要。

《刻意练习》这本书里讲过:

心理学家本杰明·布鲁姆曾管理一个研究项目,该项目研究不同领域和行业中许多杰出人物的童年。

结果发现,这些杰出人物在孩提时代,其父母曾想尽各种办法防止他们半途而废。

所以说,不要让放养教育,成为父母偷懒的借口。

教会孩子们分寸感和界限感更是重要,人和人、人和物之间都会有各自的安全领域存在,一旦没有分寸随意跨越边界,便会引来无数麻烦,还如何让孩子快乐生活呢?

所以希望孩子快乐,请先让孩子改掉自身的不足之处,建立自己的好习惯,意识到分寸和界限的存在。

只有这样,在未来时候,他们才会有能力去快乐生活。

所谓的放养教育,放的是思维,养的是习惯,受益的是孩子

03父母的言传身教

是教育孩子的最有力方法

如果父母是原件,那么孩子就是复印件,复印件上出了问题,我们要去改的应该是原件。

面对孩子的问题,父母应该先从自身思考,而不是一味利用自己的权威不断逼着孩子改正。

卢梭说过,世上最没用的三种教育方法就是:讲道理,发脾气,刻意感动。而简简单单的言传身教,却是最有效也是最难实现的。

简而言之,你希望孩子变成什么样,你就要做到什么样。

如果做不到“放思维养习惯”的收放自如,不如踏踏实实教育孩子,给他们有质量的陪伴,不要用名义上的陪伴去代替;不要再为自己的懒惰找借口,对于孩子的教育,我们必须做到“行动上的巨人”;

关于那些熊孩子,家长该管的时候,是必须要管的,如果不想让他们继续熊下去的话。

所谓的放养教育,放的是思维,养的是习惯,受益的是孩子

每一个孩子都是天使,但也隐藏着恶魔的一面,良好的教育就是要让天使战胜恶魔,让孩子快乐平安幸福健康的长大。

写在最后——

盲目的放养教育,对于不愿意保持自己的学习力,不愿意精进自己的教育方式的父母来说,最轻松。

但想要养出一个三观正,心理健康的孩子,是需要父母对孩子投入大量的时间、精力和高质量的陪伴的。

真正的放养教育,放的是孩子的思维,养的是孩子的习惯。

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师,想要孩子长成什么样,更多的取决于家长的如何引导。

刚出生的孩子就是一张白纸,想让孩子长成什么样完全取决于你,所以父母要抓住孩子习惯养成的关键期,帮助孩子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才能让孩子走的更远。

这个世界上没有不好的孩子,只有不会教的父母,良好的行为习惯是孩子成功的一大因素,想要塑造孩子独立的意识,良好的品格,要抓住关键时期。

为大家推荐我家萌萌最近看的《小松鼠行为习惯绘本》,在看故事的时候,孩子非常容易就会把自己带入到角色当中,里面的人物怎么做,孩子自然就会跟着模仿,从而学会基础的生活规则。

所谓的放养教育,放的是思维,养的是习惯,受益的是孩子

书中包括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学会表达自己等基本的生活技能,一个个生动的小故事叠加在一起,会让孩子更容易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培养他们独立自主的能力

另外,还有《陌生人,快走开》、《说好了就要去做》等拓展故事,教会孩子学会自我保护,学会诚实守信,懂的多了之后上幼儿园,家长们才能更放心。

所谓的放养教育,放的是思维,养的是习惯,受益的是孩子

全书一共10册,仅需59.9,平均下来一本不到6块钱,一包小零食的钱就能培养孩子良好的行为习惯,非常划算了,如果错过了关键时期,再想培养就难了!

如果我们总是找不到陪伴孩子的理由,为何不陪他们看看故事书,谈谈心得体会呢?这也能促进亲子之间的感情和羁绊。

绘本里印刷的字体很清晰,纸张也很不错,方便孩子健康阅读。

点击下方链接,即可购买▼

#pgc-card .pgc-card-href { text-decoration: none; outline: none; display: block; width: 100%; height: 100%; } #pgc-card .pgc-card-href:hover { text-decoration: none; } /*pc 样式*/ .pgc-card { box-sizing: border-box; height: 164px; border: 1px solid #e8e8e8; position: relative; padding: 20px 94px 12px 180px; overflow: hidden; } .pgc-card::after { content: ” “; display: block; border-left: 1px solid #e8e8e8; height: 120px; position: absolute; right: 76px; top: 20px; } .pgc-cover { position: absolute; width: 162px; height: 162px; top: 0; left: 0; background-size: cover; } .pgc-content { overflow: hidden; position: relative; top: 50%; -webkit-transform: translateY(-50%); transform: translateY(-50%); } .pgc-content-title { font-size: 18px; color: #222; line-height: 1; font-weight: bold; overflow: hidden; text-overflow: ellipsis; white-space: nowrap; } .pgc-content-desc { font-size: 14px; color: #444; overflow: hidden; text-overflow: ellipsis; padding-top: 9px; overflow: hidden; line-height: 1.2em; display: -webkit-inline-box; -webkit-line-clamp: 2; -webkit-box-orient: vertical; } .pgc-content-price { font-size: 22px; color: #f85959; padding-top: 18px; line-height: 1em; } .pgc-card-buy { width: 75px; position: absolute; right: 0; top: 50px; color: #406599; font-size: 14px; text-align: center; } .pgc-buy-text { padding-top: 10px; } .pgc-icon-buy { height: 23px; width: 20px; display: inline-block; background: url(https://s0.pstatp.com/pgc/v2/pgc_tpl/static/image/commodity_buy_f2b4d1a.png); }

小松鼠行为习惯情绪管理绘本故事书2-7岁【10册】
¥59.9

购买

北大教授何帆:对于教育,学得越杂、越跨界,以后生存能力越强大

北大教授何帆:对于教育,学得越杂、越跨界,以后生存能力越强大

1、“越是经济高速增长,人越焦虑”

中国的教育现在的确存在很多问题,但它是整个社会的问题。这里可能有体制的问题,比如说我们教育中有一种惯性:就是特别习惯去培养听话、懂事、不惹麻烦的孩子。那些比较另类的、有自己想法的孩子在这种教育里就不太受鼓励。另外,这一代的中国父母在教育方面形成了一种共识,就是把教育当成了一种军备竞赛,所以就裹挟着整个教育。

教育,它不只是一个体制的问题和学校的问题,更多其实是在父母这边。但这又不是家庭的问题,它是个社会问题。有个很奇怪的现象,往往在经济增长最高速的时候,人是最焦虑的一代,美国也一样。

整个社会都慌、都焦虑,个人很难做到不慌。但是,你要提醒自己慌也没用,你要应对,因为你不可能完全脱离这个社会。所以你得学会在这样的社会里生存的办法,同时不要让自己完全陷到里头。

孩子也是在一个社会里,所以比如说像打游戏这件事情,你可能对孩子的要求特别严格,但最后的结果呢,可能是这个孩子跟别人沟通的时候,他们没有共同话题。

所以最好的办法就是:能够跟别人比较一样,但在这个比较一样区间里,你只要能够做得跟别人不一样,其实腾挪的空间还是蛮大的。

我既不同意有些家长认为“自己的观念是对的、别人的是不对的”,就坚持走一个特别特别少有人走的路(那条路当然也可以走,但是会很难很难);也不同意“别人都这么做,我们就完全跟别人一样”。你可以跟别人比较一样,但同时内心知道“我是我,我跟你不一样”。我觉得这是一种比较现实主义的对策。

北大教授何帆:对于教育,学得越杂、越跨界,以后生存能力越强大

2、“未来一个人可能得有两份工作”

未来的变化会这么多,各方面都是变局,孩子拿到大学录取通知书才是他独立生活刚刚开始,离他具备应对社会的能力还差得远呢。

未来会有4亿岗位被人工智能替代,再加上社会变局的风险,我们下一代所需要的生存技能和我们这一代会有很多不一样。

以后不分白领蓝领,那些能够被标准化、程序化的都会被替代。比如原来蓝领工人搬运大件的工作,现在基本上全都被机器替代了;白领行业中,类似填写纳税表、做证券分析等可以被标准化的东西也都会被替代,所以金融也已经是个没落的夕阳产业了。

在未来,千万不要认为我选了一个行业,这个行业就一定能够保证我一辈子衣食无忧。应对未来最好的办法,一个人得有两份工作,一份主业 + 一份精通到可以作为职业的技能,这个技能可以辅助你的主业,让你变得更加不一样。

比如说我是个经济学教授,假如同时我的西班牙语能够达到口译的程度,这时候我可能就有一个独特的技能组合。如果真的有一天金融专业没了,我就可以转到另外一边去,所以我觉得这可能是一种新的思路。

对于教育来说,你学得越杂、越跨界,以后可能生存能力越强大。

北大教授何帆:对于教育,学得越杂、越跨界,以后生存能力越强大

3、“中美的教育模式都不是完美的”

其实教育就是一个手段,最后的目的就是一个,怎样能更好地激发兴趣。中国的教育强调的是“有一些东西你如果不刻苦训练你是没兴趣的”,比如练钢琴、小提琴都会经过一段很痛苦的过程,然后突然有一天你发现自己居然能玩了,有自信心了,继而产生了兴趣。美国教育强调“给你充足的自由,你自己摸索出兴趣”。

但问题在于,这两个模式都可能出问题:不断地练习有时反而扼杀了孩子的兴趣,同样美国的那种给他充分自由,他可能就变懒了,也不会有兴趣。

有的孩子需要更多的自由才会有兴趣,有的孩子适合给他压力他会更有兴趣,因人而异。其实用压力还是自由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哪种方式能够让他找到内心的召唤,找到自己的兴趣,而这种兴趣会不断地产生内驱力让他前行,他成功的概率才会更大。

中国教育通过不断训练,可以训练出刻苦、吃苦的精神,我觉得这都是挺好的。但是我们不能忽略的一点是:你训练的许多东西,比如刷学科题目等都是为了考试,而考试后,拿到那个录取通知书只是一个开始,在真正的职场中,这些东西都是用不上的。

北大教授何帆:对于教育,学得越杂、越跨界,以后生存能力越强大

所以,面对变局我们需要的实际上是应对现实的能力,他跟你学的什么专业都没关系,说白了无非就是你跟人打交道的能力,识别人心的能力,沟通表达的能力,逻辑思考的能力,批判思维的能力等等。

孩子既要“狠狠学”,也要“放肆玩”,教育孩子就该张弛有度

文 | 小璐妈妈育儿(此文为原创 ,版权归属本作者所有,欢迎个人转发分享)

(本文约1669字,阅读全文约需3分钟)

孩子既要“狠狠学”,也要“放肆玩”,教育孩子就该张弛有度

有的家长对孩子要求严格,非常看重孩子的学习,每天将孩子的时间安排的满满当当,让孩子学这学那,丝毫不考虑孩子的想法,孩子就像一个木偶,完全受制于父母。

其实学习更像是一场马拉松,而不是短跑,比得是运动员的耐力而不是爆发力,这就需要父母学快张弛有度。正所谓“欲速则不达”,车速太快就会不稳,不如稳扎稳打,让孩子踏实走好每一步。

只懂狠狠学的孩子,缺少了什么?

很多家长认为如果孩子在学习上落后于人最后只能碌碌无为,平庸的过完一生。于是他们将学习成绩视为唯一的评判标准,将孩子的时间用课业填满并严密监督孩子。

孩子既要“狠狠学”,也要“放肆玩”,教育孩子就该张弛有度

这样的教育方式会让孩子产生巨大的心理压力,觉得学习是一项任务,做不好就会受到父母的惩罚,于是他们无法感受学习带来的快乐和充实,只会小心翼翼地应对任务,生怕一不留神便受到父母的批评与指责。

同时,家长的焦虑与苛责也会影响孩子,孩子的情绪会因为父母情绪起落而变化,这使他们不得不分出一部分精力来应对家长的情绪,不仅会让孩子分心,也会让孩子的学习状态变得痛苦。部分孩子甚至会产生厌学情绪,会想尽办法逃避学习。

当孩子想要释放压力和父母争辩时,父母总是用“你还小什么都不懂,爸爸妈妈这么做都是为了你,你要听我们的”来回绝孩子。长此以往,孩子就会拒绝和父母沟通交流,亲子关系就会出现裂痕,孩子也会越来越自闭,远离父母。

管教孩子不是压制更不是全盘控制孩子,孩子不是父母的附属品更不是父母操控的玩偶,他们有自己的思想,也有自己感兴趣的东西,父母应该给予更多的关心和尊重,多去倾听孩子内心的真实想法,不要抑制和剥夺他们的乐趣。

孩子既要“狠狠学”,也要“放肆玩”,教育孩子就该张弛有度

张弛有度的生活状态能给孩子哪些帮助?

教育孩子要讲究张弛有度。就像箍木桶,如果箍得太松,不严实,桶就会松散垮掉,无法使用,但如果你箍得太紧,那木桶使用一段时间后就会崩坏。

教育孩子也是这样,既不能太松也不能太紧,要把握适当的尺度。家长对孩子不能抓得太紧,管得太宽太多,要适当的给孩子自由,关注孩子心理健康,培养孩子对生活、学习的独立自主能力。

现在的快节奏生活,竞争激烈,大部分孩子处于压力过大的状态中。正常的压力,可以恰到好处地激发孩子的学习动力,让孩子快速进入状态,产生良性的学习效果,压力过低和过高,都会影响孩子的学习状态。

家长该怎么做?

1、不要过于看重孩子的学习成绩

很多家长都认为,孩子只有学习好才是王道,成绩好才能考入好大学,毕业找到好工作,过上舒服的生活。但是家长们也应该想一想,如果为了把孩子培养成拿着高薪的打工者就让他们失去童年的快乐,失去对生活的热情、对世界的探索,这样的教育并不高明。

孩子既要“狠狠学”,也要“放肆玩”,教育孩子就该张弛有度

相比之下,父母更应该看重孩子良好性格和美好品格的培养,让孩子拥有面对困难的勇气和战胜困难的决心,乐于给予别人善意和帮助、拥有感知幸福和表达爱的能力。

2、不过分监督孩子

有的父母对孩子过于关注孩子,把注意力全都放在了孩子身上,恨不得一天24小时不间断地盯着孩子,控制孩子。

其实,父母要学会让自己紧绷的神经放松下来,给孩子足够的成长的空间。当孩子长时间专注学习后可以让他痛快的玩一玩,合理的安排学习和休息。

张弛有度、劳逸结合,有计划、有规律地进行学习,这样孩子的学习效果才会更好,放松后的孩子也能以更饱满的状态投入到学习中,效率会更高。

3、放手让孩子独立

“张”和“驰”就好比放风筝,父母拿着风筝线,大方向拉一拉、扯一扯,小方向放长绳子,让孩子这只风筝在天空自由翱翔。

父母放手让孩子独立不仅能发挥孩子的主观能动性,给孩子锻炼自我的机会,也能给予孩子更多的成长空间,他们能自由的去尝试、体验,发现自己的兴趣还爱好。这样一来,不仅父母过得更轻松,孩子也很快更快乐。

孩子既要“狠狠学”,也要“放肆玩”,教育孩子就该张弛有度

无论是“虎妈理论”还是“猫爸法则”都有一定的可取之处,但一定要掌握合适的“度”,只有拥有一个平衡的标准,才能使亲子关系健康、快乐地发展。

我是@小璐妈妈育儿 ,是一名3岁宝宝的妈妈,也是一名高级育婴师。

有关更多的“育儿知识”请关注我们,喜欢这篇文章,请分享给更多的人,别忘了点赞 + 转发

教育不只是知识的传播,更应是对学生思维方式的培养

当今社会应试教育的大环境下,各方面的竞争都日益激烈,各种各样的教学方法也层出不穷!其中备受欢迎的当属任务型教学法。

教育不只是知识的传播,更应是对学生思维方式的培养

这种教学方法一改以往教师为课堂主体,课堂形式皆是已有知识的传播,任务型教学法坚持以学生为主体,通过各种各样的教学活动来促进学生思考,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任务型教学法指导的课堂上,教师只需尽到指导的责任即可,不宜过多地打扰学生们的思考过程。学生自己对即将学习的知识进行总结和概括,以便更好的掌握知识。

教育不只是知识的传播,更应是对学生思维方式的培养

“世纪伟人”爱因斯坦说过这样一句话:“教育不是对已有现象的只是传播,而是对学生思维方式的训练。”

教育不只是知识的传播,更应是对学生思维方式的培养

这句话纵使放在今天,也是值得大家仔细思考的一句话。#头条之星校园计划#

教育部最新消息!

教育部最新消息!

近日,全国多个省市均已明确中小学部分学段开学时间,5月将集中迎来开学复课“教育部不建议占用假期补课”引起了热议。

教育部最新消息!

01 开学复课有3条红线

问:各级各类学校开学复课有没有硬性的衡量标准?

答:有3条红线:疫情没得到基本控制前不能开学,校园防控措施没到位不能开学,师生的公共卫生安全得不到保障不能开学。

在逐步恢复教育教学正常秩序的过程中,需要不断调整、不断总结。这个过程不能“一刀切”,广大师生的健康安全是第一位的,要根据各地各校能够提供的疫情防控条件来决定,否则宁愿往后推迟开学复课时间。

近日我们邀请钟南山、李兰娟、张文宏等专家就开学复课的疫情防控专门作了报告。教育部要求在开学之前,每个学校都要制定应急预案、做好充分准备。比如,有的地方正在探索在学校与邻近医院之间建立闭环的应急处置通道, 一旦这个学校有人出现发热、咳嗽等症状,甚至出现确诊病例,第一时间就有专人、专车通过专门通道将病人送到医院去。

教育部最新消息!

02 对居家在线学习情况进行摸底

问:您如何评价疫情期间的“停课不停学”工作?开学之后,学校、教师和学生应如何做好学习内容的衔接?

答:多年以来,我们的教育信息化工作打下了良好基础,这次针对有些手机网络覆盖不到的地方,我们开通了教育电视台的公共课堂,力争覆盖到所有学生,实现教育资源的公平兜底。

当然,通过这次疫情的检验,可以看到,大规模在线教育还存在一些新情况、新问题,我们积累了很多宝贵经验,为今后的教育教学改革开拓了新思路。

对于开学之后如何做好线上线下教学的衔接,教育部明确要求各地一定要对学生居家在线学习的情况进行摸底,摸底包括两方面内容:

第一,对于线上开设的新课,开学之后还要系统串讲,直到所有孩子都掌握这些知识以后再开始新的课程;

第二,如果是线上没有涉及到的内容,那就从零开始讲授。

教育部最新消息!

03 不建议占用假期来补课

问:为完成2020年春季学期教学任务,是否会占用双休日、公众假期进行补课?

答:事实上,2020年春季学期从寒假结束的那一天已经开始,基础教育的线上学习平台和高校线上学习平台就正式开课了。我们要对学生的线上学习情况摸底,之后再来规划这个学期的教学任务。

开学以后,我们还是鼓励各地充分利用周一到周五的有效教学时间。如果觉得这个学期的课程落下了一点,可以通过调整一下周一到周五学习的时间,比如每天增加半小时到一小时,就可以补回很多内容。

另外,如果这个春季学期的任务确实有很多没有完成,也可以调整到秋季学期,甚至调整到下一个学年,总的指导思想是“来日方长”。

我们还要充分考虑孩子们的情况,好不容易开学了,他们希望能够过一种疫情防控下的正常学习生活,占用周末、假期时间补课,无形中增加了孩子们的负担。我们希望,通过学段、学期、学年的调整,通过充分利用有效教学时间,还有线上线下教学的衔接,尽可能减少占用孩子们休息的时间学习。

教育部最新消息!

1,教育部“三条红线”规范开学,建议不占用假期补课

2,复课期间,医生为何不建议小学生戴N95口罩

教育部最新消息!

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来源: 南昌发布 中国教育服务网

在线教育或成未来教育“新常态”

本报记者 刘昱汝报道

自教育部印发《关于在疫情防控期间做好普通高等学校在线教学组织与管理工作的指导意见》,要求采取政府主导、高校主体、社会参与的方式,共同实施并保障高校在疫情防控期间的在线教学,实现“停课不停教、停课不停学”以来,大量学习需求涌入线上,给在线教育按下了“加速键”,使在线教育的认知度进一步得到提高。

因疫情无法正常开学的各大高校都在开展网课以解决“燃眉之急”,越来越多的老师和学生经历了在线教育的“亲身实践”,各个在线教育平台迎来“百花齐放”的发展契机,正在催生全新市场需求。

线下转线上授课

在线教育或成未来教育“新常态”

在线教育将线下成熟的业态模式转移到线上线下相互融合,借助新技术手段,实现线上服务不停步,在线新经济的发展逐步增加。

据《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19年6月,我国在线教育用户规模达2.32亿,占网民整体的27.20%,全年在线教育用户规模预计达2.59亿人。

不管是从行业规模还是发展速度来看,都显示在线教育发展潜力巨大。记者了解到,此前有机构预测,2020年中国在线教育用户规模将达3.09亿人,市场规模将达4538亿元人民币。

据悉,北京大学已从2月17日开始春季学期的网络教学工作,提供多种网络教学平台和系统平台服务支持,采取多种措施确保在线学习与线下课堂教学同质等效,做到“标准不降低、学习不停顿、研究不中断”,在疫情防控期间确保学校正常教学科研秩序。

记者发现,1月30日,清华大学也作出“延期开学、如期开课”的决定,不到2周时间里,超过2600名教师接受了在线教学培训并掌握所需技能。2月17日,清华大学成功实现如期开课,3923门课程在线顺利开展。

市场规模的扩大也体现老师、家长和学生对于线上教育满意程度的较高。

就读于北京邮电大学的大一学生孙同学由于受到疫情影响现还在家中,自开学以来每天在家学习网课。他告诉《中国产经新闻》记者:“网课效果很好,感觉与在学校上课区别不是很大。同学们对于网络操作流利都很熟悉,我们完成作业质量也高,更节约了去上课的路程时间。”

有业内人士分析,以前鼓励学生运用线上资源,但学生主动性不强,仅满足于老师课堂讲解。目前线上成为学习的唯一渠道,逼着学生主动搜集资料研究,反而激发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创新意识。

直播交流互动强

记者了解到,在线上老师与学生的互动中,有老师借助“直播系统”授课来增强直播交流的互动性。

著名亲子教育专家刘勇赫在接受《中国产经新闻》记者采访时表示,他通过观察发现,有老师担任主播直播之后直播交流互动性增强,但是感觉有个别老师可能不太熟悉直播环境,还是用以往的教育方式或者培训方式去进行教学。大家应该知道,直播有很重要的社交属性,所以在直播过程中不能自已一味地去讲内容,更重要的还需要去引导受众,无论是家长还是孩子都要引导他们积极参与进来。

“大家都是一种平等的关系,当主播抛出一个话题后会引导大家留言,留言区无论是家长听众还是孩子听众发言后,主播要给予一个及时的回应,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过程。虽然主播在做内容直播时,他是一对多的过程,所以在这种情况下,当我们的主播能够去关注到孩子和家长,听众一定会感到受到尊重与关注。”刘勇赫表示。

记者了解到,采用在线互动方式不仅能发送通知提醒学生观看课程,同时可在观看直播中发送讨论,结束课程后还可为班级学生布置相关练习,帮助学生巩固知识。学生可以按“举手”发言,教师也可关闭所有语音通话,确保学生注意听讲,课程结束后还能随时观看“视频回放”。

刘勇赫建议,线上教育主播要提升孩子上课听课的积极性,也可以多设计一些活动,比如通过答题截屏,给学生一些小奖励,进而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高互动性,这也是一种很好的办法。

机遇与挑战并存

在线教育或成未来教育“新常态”

让学生线上学习享有与线下一样的学习体验和效果是机遇,更是一种挑战。

在刘勇赫看来,线上教育是未来的一种趋势,但是它并不能够取代线下教育。线上教育一定是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因为它本身的优势在于对时间地点环境的限制比较小,而且节约了时间成本。但是也有它本身的局限,因为教育在很多时候不仅仅是信息的传播和知识的学习。在线下,人与人之间通过当面的沟通进行授业解惑,其实也非常重要。这是线上教育很难达到的。

刘勇赫坦言,随着这个时代的发展,将来会有更多的教育形式可以提供给家长学生或者其他学习对象去选择,这实际上是一件好事情。但是无论怎么样,我们都强调让孩子成为学习的主人,让他们能够去主动适应不同的教育形式。

而对于在线教育的发展现状以及疫情的影响,大部分线上教育企业认为,在线教育的需求短时间内爆发,促使更多的学生和家长快速使用且适应线上学习,渗透率大幅提升,加速了学习的线上化进程。

有专家认为,此次疫情大层面带动了线上教育中家长的参与度,教育主体经历了从老师到家校互动多主体参与的转变,在客观上可能会对本地机构造成一定冲击。但不可否认,随着在线教育下沉市场,其作为新时代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也会被越来越多的家长关注。

值得一提的是,经此一“疫”,在线教育市场会赢得了广大用户的认可,在吸引更多更高的关注度的同时,更多的企业也将会加快布局脚步,以抢占更多的市场份额。未来,在线教育市场将与中国教育科技企业共同成长,推动教育行业深度融合,加快教育领域的发展,开创中国在线教育新的辉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