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部:大学是中国基础研究的主力军

“高校战略科学家和领军人才群体稳步壮大,全国超过40%的两院院士、近70%的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都集聚在高校。”雷朝滋介绍,高校近3年连续获得国家自然科学一等奖。清华大学薛其坤团队牵头首次从实验上观测到量子反常霍尔效应,获得了2018年度唯一一个国家自然科学一等奖。南开大学周其林团队发现了全新的手性螺环配体骨架结构,将手性分子的合成效率提高到新高度,获得了2019年度唯一一个国家自然科学一等奖。此外,高校还取得了一系列重大原创成果。例如,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牵头研制出76个光子的量子计算原型机“九章”、华中科技大学测得迄今最高精度的引力常数G值等。

雷朝滋还强调,高校坚持从国家急迫需要和长远需求出发,在一批关键核心技术上全力攻坚。在神舟飞天、北斗组网、羲和逐日、高速铁路、C919大飞机、港珠澳大桥等一系列大国工程中,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武汉大学、南京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等数百所高校,在突破“卡脖子”问题的基础理论和核心技术方面作出了突出的贡献。上海交通大学牵头自主研发了我国第一套海上大型绞吸疏浚装备“天鲲号”,实现了海上大型绞吸疏浚装备自主研发和产业化,完成了从“被封锁”到“出口管制”的历史性跨越;清华大学牵头设计的全球首座球床模块式高温气冷堆核电站首次并网发电,标志着我国成为世界少数几个掌握第四代核能技术的国家之一;北京大学研发了超高清视频编解码技术,助力我国实现了从跟跑、并跑到领跑的跨越;华中科技大学成功研制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华中高档数控系统,全面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并在航天航空等多个领域实现了批量应用;湖南科技大学领衔研发的海底大孔深保压取芯钻机系统“海牛Ⅱ号”,打破了我国可燃冰勘探技术装备对国外的依赖。

“高校科技创新也取得了结构性变化、跨越式发展。过去这10年,教育部和高校的广大科技工作者都是‘蛮拼的’,高校科技创新改革发展取得了卓越的成效,我热切期待下一个10年,高校科技力量能够为国家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作出新的更大贡献。”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原会长瞿振元说。

来源:中国青年报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

此站点使用Akismet来减少垃圾评论。了解我们如何处理您的评论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