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标准、新教研|关注“信息技术”和“道德与法治”的新变化

原标题:新课标新教研|聚焦“信息科技”和“道德与法治”学科新变化

↑ 点击上方“现代教育报”即可关注我们

《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2022年版)》将于2022年秋季学期开始执行。小编邀请专家名师领读、解读新课标,研讨教学和教研工作将面临的新变化、新挑战。今天,我们共同聚焦“信息科技”和“道德与法治”学科。一起来看一下吧!

从“技术”到“科技” 转变中释放更大教育价值

王振强

北京教育科学研究院 基础教育教学研究中心教研员

北京市学科带头人

义务教育信息科技课程标准(2022年版)》(以下简称“新课标”)的正式颁布在中小学信息教育发展历程中具有里程碑意义。课程名称从“信息技术”变更为“信息科技”,明确地揭示了课程定位、课程目标、课程内容以及课程教学方式的变化。

课程发展历程凸显时代特征

早期的中小学信息课程名称为“计算机”,教学内容以计算机基础知识和程序设计语言为主。2000年以后,课程定名信息技术并在全国中小学普及开来。由于受当时信息技术教育发展不均衡,以及对信息技术课程价值认识的局限,虽然信息素养的培养和提升已被明确为课程总目标,但中小学信息技术学科课程体系设计不够健全,各学段教学内容衔接不畅,学科思维没有得到充分重视,教学内容较多指向办公、多媒体处理与制作、网络信息搜索等操作技能训练,课堂教学方式多以讲练结合为主,信息技术课程的工具性、技能性、操作性被过分放大。随着大数据、物联网、人工智能等新技术的普及,以及学生应用信息技术水平的不断提高,原有课程内容越发跟不上时代发展、跟不上学生发展。

2017年版高中新课标以信息意识、计算思维、数字化学习与创新四个核心素养要素,重新清晰地界定了信息素养的内涵,用数据、算法、信息系统、信息社会构建起一套相对完整、合理的高中信息技术课程体系,在很大程度上解决了原有课程中的诸多问题。新课标延续新高中课标的指导思想,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明确了中小学信息课程的科学性特征。

“一字之差”体现课程价值跃升

展开全文

信息课程教学关注点由“技术”转向“科技”是一次课程价值的跃升,要求学生在课程学习中不仅要掌握学科知识,学会信息工具使用,实现运用技术服务生活和学习,更要在形式多样的学习活动中理解、感悟和掌握信息获取、表示、存储、传输、变换与应用过程中的科学原理、思维方法,体会信息的处理过程和信息系统功能的实现过程。信息科技课程的总目标不是着眼于学生能够使用信息工具解决当前学习和生活中的一些具体问题,而是面向学生未来长远发展,为了学生在走向社会、走向各行各业,在面对复杂的、不确定的现实生活情境和科技新生事物时,能够综合运用在信息科技课程学习过程中所孕育出来的信息科技观念、思维模式和探究技能,分析情境、提出问题、解决问题、交流思想。

因此,相比于一些固定的现成知识以及软硬件工具的具体操作方法,信息科技课程中的信息系统基本原理,运用信息工具解决问题的基本思想方法,运用信息科技手段服务社会发展的意识,以及面对相关社会、伦理、道德、法律等各种问题时所秉持的乐观、积极又不失客观、全面、谨慎的态度,具有更高的教育价值。

教学与评价手段面临新挑战

在长久的教学实践中,许多教师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和良好的传统,应该继承发扬,但部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往往急于为学生布置操作性任务,对学生需要完成的学习任务不作剖析,对学习目标不予明确,对解决问题的思路不加引导,对完成任务的条件不作限定,学生只会按照教师给定的操作步骤亦步亦趋,或者漫无目的盲目尝试,教学效率低下。这种教学方式并未真正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存在新瓶装旧酒的不良倾向。

在新的时代背景下,信息素养的培养需要以丰富的教学资源、恰当的教学方式、精心设计的教学活动、入情入理的教学情境、丝丝入扣的问题线索,以及持续高效的教学评价作为支撑。新课标的颁布为信息课程的发展带来了机遇和挑战,广大教师需要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探索才能不负机遇、赢得挑战。

思政课一体化建设是新课标的题中之义

金利

北京教育科学研究院基础教育教学研究中心教研员

国家统编《道德与法治》教材分册主编

对于新颁布的《义务教育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2022年版)》(以下简称“新课标”)来说,除了与其他15门课程共性的亮点,即核心素养和学业质量标准外,“一体化”是其超越以往课标修订,进行重构的显著特点。

课程结构与内容明晰 为思政课一体化建设奠基

新课标整合了原有的《义务教育品德与生活课程标准(2011年版)》《义务教育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2011年版)》《义务教育思想品德课程标准(2011年版)》两段三个独立课标,以“成长中的我”为原点,以学生社会生活与交往范围为半径延展,按照我与自身、我与自然、我与家庭、我与他人、我与社会、我与国家、我与人类文明不断扩展勾画同心圆,即按照我与外界关系的逻辑,一体化设计了义务教育四个学段的课程结构。

新课标基于课程发展学生核心素养的要求,设置了入学教育、道德教育等六大学习主题内容,根据每个学段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在每个学段选择五个主题及适合该主题的内容,按照学生成长阶段,体现衔接与过渡的学习主题设计,体现了一体化的整体理念。

道德与法治一体化课程结构与内容设计,保证了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的阶段性与整体性。

课程目标分总结合 为思政课一体化建设定向

新课标对于课程目标的呈现包括核心素养、总目标、学段目标三个部分。课程目标紧紧围绕核心素养确立、核心素养基于课程性质而凝练。

道德与法治课程将党的教育方针具体化细化为应着力培养的政治认同、道德修养、法治观念、健全人格、责任意识的核心素养培养要求,是介于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与完成课程内容目标之间的中观要求。这五个核心素养各有侧重,又相互交融,政治认同是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必须具备的思想前提,道德修养是立身成人之本,法治观念是行为的指引,健全人格是身心健康的表现,责任意识是担当民族复兴大任时代新人的内在要求。

道德与法治课程目标,以核心素养为统摄,采用总目标与学段目标分别陈述的方式。核心素养采用了“总述﹢分点”的方式,规定了每个核心素养的内涵与外延,明确了每个核心素养的规定性与规范性;课程目标采用“总目标﹢学段目标”的方式,每一条总目标对应一个核心素养,从保证课程目标全面性的角度阐释;每一学段分目标,以核心素养为标准,随学段不断丰富、不断提升,从体现学段目标的层次性的角度阐释。

核心素养涵盖了道德与法治课程的全部课程内容,突出了道德与法治课程在培养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的时代新人的重要目标中的独特贡献,符合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发展特征,与高中思想政治学科核心素养又有接续,在育人目标上为思政课一体化建设提供了明确的方向。

学业质量以素养为纲 为思政课一体化建设定标

新课标一方面通过学习主题、内容要求、教学提示、学业要求四个部分,全面阐释了道德与法治课程内容,明确了“为什么教”“教什么”“怎么教”,尤其是通过“学业要求”阐释了“教到什么程度”;另一方面设计了反映学生核心素养发展要求的学业质量,结合课程内容,整体刻画不同学段学生学业成就的具体表现,形成学业质量标准,确定了教学的深度与广度,为教与学的评价提供了纲要。

无论是“学业要求”还是“学业质量”,新课标在阐述中均采用了学生主体,这就从教师教学过程的改进、学生学习过程的优化、考试评价的完善,实现了教、学、考的一致性,为思政课一体化建设提供了落实的标准。

策划:常悦 赵燕国

编辑:付磊

编审:郝彬

终审:王宇 苏金柱 鲍丹禾

关注教育的人都在看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责任编辑: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

此站点使用Akismet来减少垃圾评论。了解我们如何处理您的评论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