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根:当科学技术介入教育时,不应该给教育下定义

另一方面,以人工智能为代表的新技术在教育中的应用,正在重新定义人类的知识和能力价值,令教育内涵向内容精准化、学习自主化、教学交互化方向发展。

人工智能赋能教师,将改变教师角色,促进教学模式从知识传授到知识建构的转变,比如,AI助教就是一种“虚拟教学助理”软件,可代替教师完成日常任务,AI 助教可以给学生答疑、批改作业、评估论文,使教师有更多时间对学生进行个性化指导和一对一交流。

人工智能赋能学校,将改变办学形态,拓展学习空间,提高学校服务水平,形成更加以学习者为中心的学习环境;人工智能赋能教育治理,将改变治理方式,促进教育决策科学化和资源配置精准化,加快形成现代化教育公共服务体系。

教育受技术驱动,但不是技术本身

教育科技正在流行。显然,接纳一些现代工具和技术,以变革教育,促进教育效率和教育品质的提高是必要且必须的。但同时,教育也遵循着技术应用必然面临的伦理矛盾,事实上,从技术发展史来看,围绕各种新技术的产生和应用,人类总是会遇到新的问题,这些问题往往并不局限于技术和应用层面,而更多的是人文和伦理挑战。

教育是一个系统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培养个人的自主感、礼仪和责任感。教育是一种结构,教育还是一种架构,是一辈人从上一辈人那里继承了智力结构和学习技能,然后在教育这个架构中逐渐建立起个人与集体认同。

信息技术可以为教育添砖加瓦,促进教育效率的提高,但人们需要确定的是,这些技术可以保证良好的学习成果,把人类尊严放在草率、损耗和算术度量之前。在科技介入教育时代,我们不得不重新思考那个老生常谈的话题——什么样的教育才是好的教育?

显然,教育的技术化不是“泛技术化”,教育的技术理性也绝不是工具性教育。在教育与技术的融合发展中,技术给予教育现代化的教育手段,也为教育目标的实现提供了诸多便利,人们普遍对技术表现出推崇和乐观,积极尝试各种新技术给教育带来的便利,然而过分依赖“技术支持”,一味地追求“技术革新”,盲目推动教育的技术化进程,往往导致技术理性对价值理性的僭越,使教育陷入“泛技术化”的窠臼。

通过人工智能监控学生学习状态或实行强管控治理多次登榜热点新闻,引发热议。事实上,当一味地迷恋于手段,去追求控制学习的技术性,往往忽视了对教育中“为什么而治理”、“什么样的治理才是好治理”等具有价值追求的思辨和考量,以至于忽略教育管理的价值本源与伦理审视。

尽管人工智能技术可以对受教育者进行细致、全面的行为和认知管理,一切学习因素都可以通过强大的算法进行量化考核。但要知道,技术背后往往预示着一种理想生活方式,包含了人们想了解的最重要的问题——也是人们经常忽视的问题。

换而言之,在科技介入教育下,人们视学习成果为利润率,计算技术和基础设施投资回报的红利,甚至将学生当作工业资源一般去评估他们习得“工作技能”的能力。却渐渐忽略了通过反思、联系语境的手法全面创造意义的能力,和感性的诗意相比,科技让人们更重视理性的精度。

在技术和教育的融合发展中,教育承载了太多的希望,因而在投入和产出之间,人们总是希望周期越短越好,差距越小越好,教育的功利化正是功利主义和实用主义的缩影,人们对教育外在目标的追求高于教育内在价值的追求,技术理性帮助教育实现了短时间内输送“教育产品”的目的,教育俨然变成了一场竞赛。

于是,在科技教育时代下,教育在追逐“技术的创新”和“传统的变革”的时,受教育者也被动的融入这一趋势中,不断地调整学习以适应社会和教育的变革,在这一过程中,教育的目的不再聚焦于“人性”的丰富,而仅仅为了适应社会、适应市场。

技术对于人类社会发展的意义毋庸置疑,对教育亦如是,没有技术的支撑,人类无法创造出一个以人为主导性的世界,“人类文明”也是技术进步内在价值的体现。但越是在技术与社会生活紧密联系的时代下,却越要警惕技术带来的社会之变,人类的教育不会受技术的约束,也不应由技术来定义。

教育受技术驱动,但不是技术本身。有鉴于此,教育既要积极拥抱新技术,将技术进步作为高等教育变革的有效动力,也要在教育的技术理性与价值理性的权衡与融通之中始终守住教育本真生命体的底线,从始至终,人都是教育的原点,育人是教育的根本。这也是人之所以为人的奥义。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责任编辑: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

此站点使用Akismet来减少垃圾评论。了解我们如何处理您的评论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