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眼就到了4月底,每一个省市都明确了开学时间。
4月27日北京高三年级学生、广东和上海初三以及高三学生将正式返校上课。
广东明确5月11日后分期、分批、错峰安排中小学其他年级学生返校,相信到了5月中旬后全国将会全面开学。
4月20日,教育部举行学校防控专家报告视频会,邀请钟南山、李兰娟、张文宏三位专家“同框”,三位专家均表示,全面开学势在必行,现在的时间节点选的非常好。

前几天班里进行了一次单元测试,出来的成绩让人愕然。
前几名保持不变,也有一些学生进步了,但很多学生“不约而同”退步了,整个班级的成绩呈现“梨形”分布。
有家长质疑网课没效果,也有的质疑老师没教好。
但那些成绩优秀的、明显进步的学生,已经证明了老师的课没有问题,网课才是最公平的试炼。
也许不用等到开学,孩子之间的差距已经很明显了,这种差距出现的根本原因,在于孩子,在于家庭,在于家长。
正如一位老教师所言:同样上网课,不一样的家长,就有不一样的结局。
在家上网课,老师鞭长莫及,如果家长再不承担起督促孩子的责任,那么受伤最大的将是孩子。
最棒的“老师”是父母
最好的“学校”是家庭
我虽是一名教师,也是一个妈妈,当然理解家长的困难。
家里一个孩子要上课,一个老师要讲课,有多热闹可想而知。而且,七八岁的孩子正是最调皮的时候,让他们好好听课、做作业比上天还难。
所以每次和家长沟通,都会尽可能理解他们的难处,多和他们商量,一起督促孩子的学习。
于是就发现了,不同家长对待孩子学习的态度,完全不同。
班里那些成绩好的、主动学习的孩子,几乎不用怎么操心,我也很少打电话找他们的家长,毕竟孩子确实表现不错。
可他们的家长经常找我,说说孩子今天学得怎么样,或者发现孩子的一些小毛病,已经监督他改正了。
和这些家长沟通都会很感激,因为老师确实离孩子太远了,没办法及时发现孩子的问题,纠正孩子的坏习惯,这些都要家长亲力亲为地管教。
然而也有一些家长,似乎不曾把管孩子当做自己的事。
孩子上课没到,他说自己在上班,不了解情况;
孩子作业不交,他说再去催催,然后没了后文;
孩子成绩下降,他说这是老师的问题,他想管也管不了……
家长怎么会管不了呢?如今孩子在家学习,家庭就应该是孩子最好的课堂,父母就应该是孩子最好的老师。
老师当然要承担起教育孩子的责任,但隔着一道屏幕,遥遥千里之外,光靠喊,光靠打字,也无法让所有孩子坐到书桌前,对学习回心转意。
特殊时期,家长真的要承担起教育责任来了。家长在网课上付出了多少,最终都能在孩子身上得到回报。
别只看到“静待花开”
却忽略了“默默耕耘”
在家教学的这段时间,跟家长们的沟通反而更密切了。
有个妈妈说,特别不喜欢现在的应试教育、题海战术,觉得都把孩子变成考试机器了,应该向外国学习,采用宽松的教育方式,尊重孩子的天性,让他健康快乐地成长……
我告诉她,最近她女儿的语文成绩退步了,以前都是考前三的。
“我最头疼的就是这个,现在她说上课听不懂,作业也不会做,每次跟她谈成绩就发脾气,不理人……有一次还被我发现上课在玩手机,连上床睡觉了也要抱着手机。”
孩子退步这么明显,当然跟她接受的管教有关。
之前在学校,学习氛围浓郁,老师管教严格,只要多多用功就能学得不错。
可如果身处一个嘈杂的学习环境,身边又没有大人的督促,还能随时玩手机、打游戏,毫无疑问,退步是难以避免的。
有一个比喻说得特别贴切:
你浇不浇,庄稼都会长大;
你教不教,孩子都会长大。
但收成能一样吗?
不管我们说了多少次“千万别指望孩子自觉”,但很多家长不以为然。
甚至有家长反其道而行之,认为就要尊重孩子的天性,就要进行快乐教育,导致孩子在校一个样,在家一个样,这种不连贯的教育肯定会伤害孩子。
学校管的是行为规范,家庭管的是为人处事;
老师教的是文化知识,父母教的是人生道理。
真正好的教育不是对孩子放任自流,不加管教,而是自小抓好孩子的行为、习惯、思想、品格……让他活出更好的样子。
与其眼红“别人家的孩子”
不如成为“别人家的父母”
如果说学校是孩子成长的摇篮,那么家庭一定是孩子的第一所学校。
如今孩子还不能回到学校,教育的重担必须落到家庭之上,落到每位父母肩上。
有一句话说得好:孩子之间的竞争,归根到底是家长综合素质和付出心力的竞争。
我们常常羡慕“别人家的孩子”有多优秀,不如先反思自己是不是“别人家的父母”。
当你羡慕别人家的孩子成绩优秀、热爱学习时,请别忽略了,他们的父母在培养孩子的习惯上,在督促孩子的学习上花了多少心思,也别忽略了他们会和孩子一起读书、学习、练字……
当你羡慕别人家的孩子能说会道、活泼开朗时,请别忽略了,他们的父母自小培养孩子的表达能力,带他参加了许多活动和竞赛,一直锻炼孩子展现自己的能力……
每个孩子都是一粒种子,能开出怎样的花,结出怎样的果,全看家长如何栽培。
如果你真的在孩子最需要教育的时候选择了赚钱养家,或者撒手不管,那么孩子的成长有可能失控。
孩子并不懂事,做什么全凭喜欢,比起认真上课、做作业、读书练字,更喜欢玩手机、打游戏,看电视。
父母若不管教,孩子有可能像方仲永一样“泯然众人”,或者像徐孟南一样因为反对高考而潦倒半生。
父母好好管教,再调皮如武亦姝也能考上清华大学,再成绩差如詹青云也能考上哈佛大学。
父母种下怎样的根,孩子就会结出怎样的果。别只看到了“静待花开”,而忽略了“默默耕耘”。
最不该偷懒的是家长
最不该放养的是孩子
每个孩子都是独立的生命个体,我们无法设计或干预他们的成长。
但在他的成长初期,在他人生中的每一个关键驿站,父母都必须在场,陪伴孩子度过一个又一个难关。
不用为他们做决定,只需要告诉他,关于这件事,我们的建议是……
在教育孩子的路上,父母若完全不管,轻松的是自己,苦的一定是孩子。
教育最怕的就是图省事,只有默默耕耘,悉心培养,才能等到花开的那一天。
父母最重要的就是给孩子提供肥沃的土地,根据孩子的习性琢磨出最恰当的培养方式,再繁琐、再麻烦也必须耐着性子做好。
父母若不狠心逼孩子一把,永远不知道孩子有多优秀。
董卿很小的时候就接受父亲严格的教育,每天不仅要早起锻炼身体,还要背成语、抄古诗、读名著。
每次她表现不好时,父亲都会一再批评她,直到她认识到错误,表现得越来越优秀夺目。
如果没有当初父亲的严格管教,未必有今天董卿的卓越成就。
就连董卿自己也承认,小时候常常埋怨父亲,直到长大后才理解父亲的良苦用心:
“其实父亲让我做的每一件事情都对……虽然当时我很委屈,但现在回想起来也没什么不好的。”
总有一天,在某个时刻,当孩子看见自己的成长,一定会发自内心对你说:“谢谢你,曾经逼我一把。”
父母的有效期只有10年,一旦错过,将是终身遗憾。
当孩子长大了,不再需要父母的陪伴了,过期的父母再怎么努力,也比不过10年前来得有效了。
父母要有远见,利用好这个特殊的“新学期”,为孩子更远的人生旅程扬帆起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