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常听人说,小时候就应该让孩子多吃苦,那些没遇到什么挫折的孩子,将来逆商(抗挫折能力)会很差。所以很多人从小就给孩子打预防针,采用挫折教育的手段提高孩子的逆商。

那么“挫折教育”真的能提高孩子的抗挫折能力吗?
不知道大家听没听说过泰国人驯服亚洲小象的故事:他们给幼小的野象脚上绑上铁链,由于一次次的挣扎无果以及接二连三的失败,最后它长大后也认为自己只能服从铁链的束缚。
而在我们生活中,很多人对“挫折教育”的理解就是要人为制造挫折让孩子去体验。而结果呢,就如同上述小象一样,持续的“挫折教育”就是一种“毒性压力”,会偷走一个人的能量,让他背负挫败感,畏首畏尾。
受到这种“挫折教育”的孩子,通常有一个共同的特点——不会求助!
很多孩子在学校或者在外面受了欺负会主动跟老师说却不会跟家长说,这是为什么呢?因为他们不敢跟父母说,或者说害怕承担父母接下来对自己实施的“二次挫折”,或者“二次不被认可”。
而教会孩子求助,是挫折教育中的极为重要的一环,这样父母才能看到这件事情,然后陪伴孩子一起去消化、接受这个困难。试想一下当父母都不能成为自己牢固的靠山时,孩子还会求助于谁呢?
什么是正确的挫折教育?
挫折教育的目的,应该是让孩子不畏惧挫折,而不是让他对挫折麻木。真正的挫折教育,不是给孩子刻意制造挫折,故意让他去经历痛苦和磨难,这种教育是毫无意义的惩罚。
真正的挫折教育,应该是通过“挫折事件”父母帮助孩子耐受“挫折感”,且提升挫折抵抗力的过程,如果拎不清这件事,孩子更容易产生挫败感。
想要达到这个目的,父母需要做的是认可孩子的情绪,第一时间给予共情帮助孩子理解消化这件事;其次为认可付出,即让孩子确切感受到自己的努力被看见、被接受的过程。
最后,是要告诉孩子“我们会一直陪着你”,让他知道自己并不是孤立无援,有牢固的靠山。有了这个靠山,他们才敢去拼去尝试,去应对种种挫折。
各位父母,你认为让孩子多吃苦是好事还是坏事?哪些“苦”有必要让孩子吃?欢迎分享你的真实想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