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能否这样

教育走至今日,被深深地烙上历史的印迹。“传统”当是一大特点,沿传教育之道,继承教育之法,让所有人共学习相同的内容,去实现相同而不同的梦想。

教育有时代性,不过因其相对独立的特点,时代变化的潮流对其影响不是十分鲜明,但是,随时间推移,也不得不有些变化。先是教材变化,老师变化,然后是学校变化,考试变化。曾经是往中专挤,后来是往大学挤,现在是抢重点,争名校,为上大学争取无忧通道。于是,学生学得苦,教师教得累,家长忧心忡忡,殚精竭虑。

改革的呼声逐渐强烈起来,应试教育,素质教育,开始在争论中此起彼伏。家长以为,不论怎么讲,得面对考试,将来得持证找工作呀!本科不够,考研考博。考试,“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依旧让千万学子热火朝天,不敢懈怠。

改革,减负,依旧。

我以为,教育作为育人机构,培育什么样的人,用什么方式育人,给学生成长铺什路搭什么桥,要和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和人的生存需求相结合。

其实,放眼现实社会,需要的人才多种多样,知识技能也多种多样,层次不尽相同。从人的生存技能看,吹拉弹唱,书写绘画,五花八门,从事着不同的行业。呈现在我们面前的是不同层次的立体的画面。就像在抗疫过程中,上有院士救死扶伤,下有普通百姓送莱送水,发挥的作用不一,但有着共同的中国精神和中国灵魂,一样感天动地。

作为基层教育者,不敢妄言,只是基于这样的分析,粗浅地认为:教育改革能按社会人才尽次,学生成长特点和需求,从初中阶段开始职业规划和对应知识学习,对应职业知识技能培训、考核。

这样,既给学生学习、发展的选择权,又节省了时间,不必等到毕业之后,再去选择职业,再从头学。爱写作也是生存技能,爱做大厨也是人才,追求高科技研究也是人才。这样,教育既可因材施教,培养出不同社会领域的人才,又可以满足不同个体的发展需求,不必在“强求硬会”的环境中艰难成长。

当然,这样的教育,需一体化构建,可以给不同类型的学子创造再学习深造的平台,而不是一考定音。也可以把“让我学”转变成“我要学”。每个人都不相同,可以肯定的是饥食渴饮,这是变革教育的一个思考点或出发点。笔者招聘教师时,一位男教师讲述了他的经历:好不容易考上了大学,却划分到社会学专业,毕业后却找不到合适的工作,因自己喜欢地理,于是想从教。这样的例子应该说很多,也很值得我们思考。

尺有所短,寸有所长。每个人天生是人才,教育就是给每个人才开挖生长土壤,搭建发展平台。今天人们谈教育改革,这么改那么改,其实,还是在传统的考试漩涡里打转转,没有从学生、老师、家长的心声考虑,没有从人的发展需求考虑,社会需求的角度定义人才观,以致没有突破。考还是要考,但是考要推动人的成长,人的发展,而不是“优胜劣汰”,也不是同挤一条船。

老早就萌生这样的想法,现在借“今日头条”提出来,但愿对我国教育改革有点益处,也不枉从教一生。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

此站点使用Akismet来减少垃圾评论。了解我们如何处理您的评论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