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早上刷微博,看到一条非常扎心的微博热搜。
3月23日,山东泰安市岱岳区一名年仅15岁的少年,强闯某农贸市场的疫情防控卡点,被阻拦后暴力动手,竟然将一位73岁高龄的防疫人员活活打死。
新闻报道里提到:那个男的先是满嘴骂骂咧咧,接着就动手打了老人好多拳。老人倒在路边,当时就不能动了,脸色发紫,还出现尿失禁。
之后,老人被送去医院抢救,警方通报抢救无效死亡。
通报的微博评论区里一夜之间涌入近两万条留言。留言里,是网友们异口同声的谴责。
无论多少岁,死刑就行。
他还是个孩子,所以不要放过他。
从严从重从快处理吧!
15岁就对老人下这么重的手,出了社会还得了!
73岁了还在防疫一线,本来已经够辛苦了,你不配合还把人殴打致死,真是丧心病狂!
通常情况下,社会事件一出,网友们的观点都是众说纷纭,各执一方。为何这次是一样的义愤填膺?
因为,天下苦未成年恶魔久矣。
作者 | 文七君
来源 | 粥左罗(ID:fangdushe520)
2016年,一位15岁的少年,在网吧被6名同学殴打长达4个小时,命丧黄泉。
2019年1月,湖南某中学,因为打球起了争执,一名13岁男生竟持刀捅死12岁同班同学。
2019年10月,大连10岁少女被13岁同学杀害,导致网友们在网上强烈呼吁,希望人大常委修改《未成年人保护法》。
每一年,少年杀人恶性事件都频出不穷,让人胆寒。
最高人民法院2018年发布《校园暴力司法大数据专题报告》里提到,光是2015年-2017年3年间,校园暴力致人死亡案件就高达300起。
都说孩子一出生是一张白纸,为何后来会变得这么凶残?
桩桩件件的少年杀人事件,尽管背后原因五花八门,但是总逃不开一个问题:孩子的教育。
这次事件热门评论的第一条,也发出了这样的疑问:15岁,什么家教让他打死人?
这个问题,值得我们所有人好好想一想。
因为,我们每个人,都曾经是家长教育出来的少年。
更重要的是,我们未来会成为教育孩子的家长。
最好的教育
是把人培养成大写的人
2019年大火的电影《少年的你》,曾掀起全网讨论家庭教育的热潮。
少女魏莱家境优越,成绩优秀,长相甜美,却极度自私,手段狠毒。
一开始,谁也想不通为什么。直到她伤害了同学,妈妈被请到学校时说了一番话,大家就都明白了。
问题少年的背后,大多站着问题大人。
“我们家孩子不会暴力对待别人的,别人可能会,但魏莱不会,她和别的孩子不一样。”
“我和她爸爸给她的,都是最好的教育。那个自杀的孩子家庭教育不行,玻璃心,同学和她开几句玩笑,就受不了跳楼自杀了。”
魏莱的妈妈即使在女儿死后也无法理解:最好的教育,不是给最好的吃穿用度,让她上最好的学校。
什么是最好的教育?
豆瓣上有一部评分高达9分的教育纪录片,叫做《他乡的童年》。导演周轶君,既是一位国际新闻记者,也是两个孩子的母亲。她走访了五个国家,才完成了这部片子的拍摄。
纪录片里,芬兰三年级的孩子在森林里上课,学习分辨颜色和气味,为一棵树取名大海和风浪。
他们受到的教育是:认识环境与自然,感受生活,是很重要的一课。在这门课上,没有正确答案。
在日本,一家幼儿园的草地被故意设计成不平整的样子,校长悄悄耕种,让地里长出花朵,培养孩子们的好奇心。
在以精英教育著称的英国,贵族学校中最重要的课程,竟然是体育和道德。
在这部纪录片里我领悟到,教育是对一个人道德、学问、艺术、身体、生活等全方面的教育。
人一生中最重要的教育,是全人教育,是关于人的塑造,是把人培养成大写的人。
教育的本质,不仅在于知识,更重要的,是要教人懂得真善美。
真正的教育,不仅在课堂之内,更在课堂之外。
教育的首要,是培养德行
不教德行,人与禽兽何异
刚才提到的大连10岁少女被杀案,因为性质恶劣,震惊全国。那次惨案的阴影,现如今还萦绕在我的心头,挥之不去。
身高1米7,体重140斤的13岁蔡某,把10岁少女骗到了家里。强奸未遂后,将其捅刺7刀残忍杀害,并把尸体遗弃。
最让人气愤的是,杀人犯竟然在作案后的4个小时内,还淡定地去询问过女孩的父亲:你女儿找到没有?
很遗憾,这样的铁石心肠,不是个例。
大约是2018年5月左右,北京晚报报道过一起四少年绑架杀人案。4名未成年人因为缺钱,就绑架了自己的有钱女同学,向家长索要150万赎金。赎金还没到手,他们就把同学杀了。
当庭判决时,四人听到自己都免于死刑,竟然相视而笑,庆幸自己逃过一死。
央视采访了当庭法官,问他当时审判时的感受。
法官说:他们几个都满不在乎,说到杀人的时候跟说别的事儿一样,真的不在乎啊,很轻松。
他们这些人,都没有对他人最基本的同理心和恻隐之心,完全不尊重生命。
文章开头所说的这个15岁少年也是一样,稍一动怒,就拳脚相加,乃至取人性命。
这是没有德行。
我们从小都听说过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
德智体美劳,德居首。德行的教育,是第一位的。
德行教育,教我们要懂得尊重他人,尊重他人的隐私,尊重他人的尊严,尊重他人的想法。
德行教育,教我们要珍惜生命,珍惜自身,珍惜草木动物,还有其他人的生命。
都说流氓不可怕,就怕流氓有文化。
一个没有德行的人,如果光有知识,比没有知识的人要险恶百倍。
教育的首要,是把孩子塑造成一个有德行的人,而不是一个缺乏德行的禽兽。
要想成为人,先立德行。先有德行,才能培养智识。
积极教育的本质
是尊重每个人的不同
纪录片《他乡的童年》里,有这么一个细节:
在赫尔辛基,导演问一个9岁的小男孩:什么是成功?
他答道:这里没有成功。每个人都是一样的好,都是平等的。没有人是最好的。
导演接受《人物》采访时说道,芬兰整个社会都推崇积极教育。他们不认为失败有多么可怕,也就对成功有着不同的定义。
即使他们不擅长任何学科,考试分数不高,他们依然能为人公正,有创造力,擅长团队合作,善良,有毅力,有好奇心,还有同情心。
这样的孩子,就已经是一个成功的孩子。
我们大多数人都有过“别人家的孩子”这样的阴影吧?从小学习被攀比,长大就业被攀比,结婚对象被攀比,甚至生娃、晋升,无不在比较。
就这么一路走,一路比,一路被打击着过来。
在父母和老师的眼中,成绩好就是有出息,就能飞黄腾达,就是未来的成功人士。
这,就是很多人所理解的,教育的终极目标。
有句话说得好:父母对孩子的评判,就是孩子对这个世界的判断。
因为在到处竞争的环境中长大,所以一个孩子容易对世俗标准的成功,有极度的渴望。
如果有个人问少年时的我,什么叫做成功?我大概率会回答:考试考第一名,赚钱比别人都多。
长大后,我越来越无法定义成功,却越来越清楚地感受到,自己少年时每一次努力,都曾经热切期盼着父母赞许;自己每一次考得不好,都想要得到鼓励。
2018年,网上爆出来一个令人惊悚的少女杀人案。一个刚上小学六年级的13岁少女,因不满同学比自己漂亮,感到了挫败,就杀死同窗好友,还恶毒地肢解了尸体。
何至于此?很大一部分原因,就在于她从小就缺乏积极教育,她难以忍受自己不如别人,无法面对所谓的失败。
当然,每个国家有自己不同的国情和体制。我们这里不用非要讨论出孰好孰坏。
让我们试着暂时放下比较的心态,认真想一想这个积极教育。
它的本质,其实是尊重人的不同。
每个孩子,都首先是一个独立的个体,他注定与别人有所不同。
他不是长得千篇一律追求往一个方向滑动的机器,也就不能狭隘地定义他的失败与成功。
他们每个都是鲜活的人,各有各的特色,各有各的不同。
教育一个人,培养他的人格,尊重他的志趣,都是教育的一部分。
有一门人生的大课
可惜我们都没有正经学过
我最后想讲的一个事,是我们大部分家长不愿意直面的问题。
但是,非讲不可。
公众号@卢克文工作室 曾分享过一个他亲身经历的故事:
大概从初二开始,进入青春期的男同学们,开始对性充满了好奇。大家每天百无聊赖,一下课就一排排站在走廊里,要么讨论红色警戒,要么讨论去录像厅看片。
后来,有些男同学开始给班上女同学按颜值打分,而且只要一经过漂亮女生身边,会故意发出怪叫,像被烙铁烫到了一样。
大概在两年时间里,班里评选的四大美女,一直在经历这种人格侮辱,成为被别人取乐的对象。
而那些男生可能要等到很多年后才知道,自己是在通过哗众取宠的行为,获得其他女生的关注,满足青春期时的性心理需求。
我这里再讲一个数据:
2015年,《检察日报》曾报道:青少年犯罪总数,占全国刑事犯罪总数的70%以上。
青少年犯罪,已经成为一个无可回避的沉重话题。
其实,只要我们稍微观察,就会发现,许多少年恶性杀人事件,都与情感有关。
因情生恨,变成了许多少年杀人的刀。
然而遗憾的是,我们90%的家长,都欠孩子一堂情感教育课。这堂课,包括怎么对待青春懵懂的感情,怎么对待性,怎么对待两性关系,怎么面对性骚扰,等等等等。
别的不说,就光说性教育。我们最落后的教育,大概就是两性关系的教育。
海军计生宣教中心曾有个统计调查:80%的少年都是“性盲”。
比文盲要多得多。
男生不懂性,会无厘头地去骚扰女生。女生不懂性,对一切都感到羞耻自卑。
每一起少年案件都不是平白无故发生的。每一条通向犯罪的路上,都曾经有过摩擦试探。
大连杀害10岁女孩的男孩蔡某,也不是一夜之间变成了恶魔。很早以前,他就多次尾随、跟踪、骚扰女性,甚至在公交车上对着陌生女孩自慰。
最开始他骚扰女生时,曾被投诉给家长。但是家长不以为然,反骂回去,更没有给孩子上一堂及时的课。
没有经由正确的引导教育,摩擦试探就变成了开枪走火。
不得不承认的是,我们很多家长,耻于谈性。
他们觉得,性是肮脏的,是上不了台面的。
不仅耻于谈性,还耻于提情。
前几天,我在微博上看到萝贝贝发了这么一张图片。为了防止孩子“早恋”,学校要求每个家长去查孩子的手机。
有位网友评论得好:
翻译一下这段话:各位,从此刻到今晚24点之前,家长务必按照以下指示伤害孩子的自尊,让他们变得怯懦怕事不再自信,让他们丧失爱你的能力,并且永远不会与你交心。
我们家长老师没有教的这门课,不管你是叫它性教育课也好,情感教育课也好,它都是一堂人生的大课。
可惜我们都没在正经的教室里学过。
如果有可能,就让我们成为最后一批没上过这门大课的孩子吧?
教育是生活的全部
是一生的学问
教育这个话题,太大了,多少本书都难以穷尽。
一位家长,从他知道要当父母起,孩子的教育,就是一场至少持续十八年的大考。
一个孩子,从他呱呱坠地起,他要经受的教育,就是一门一生的学问。
每个家长老师,都知道怎么尽可能地向孩子灌输学科知识。
令人难过的是,很多家长老师,却不知道如何把孩子当人。
孩子,首先是一个人。
一个人,有隐私,有自尊。他应该有自己的独立空间,他应该有秘密,他应该有自由。
一个人,有感情,有青春。他应该知道只要不去伤害对方,喜欢一个人并不羞耻。
一个人,有温度,有思想。他需要温暖,需要平等的交流,而不是一味地服从。
教育,其实是生活的全部。
而我今天说的,不管你愿意听也好,不相信也罢,其实都只是人的塑造里的那几个小小的面,是生活的小小的一部分。
需要反省的很多,可以学习的还要更多。
回到文章开篇那个15岁少年杀人事件来,他所酿成的悲剧,到底是因为家庭教育的缺失,还是学校乃至社会教育的缺失,我们还不得而知。
最重要的是,希望这一个个血泪模糊的恶性事件,能让我们在谴责的同时,抽出时间精力认认真真思考一个人的培养与教育。
毕竟,除了严惩凶手之外,最关键的是如何避免悲剧重演。
到底什么是教育?教育的目的是什么?
教育不是流水线上的标准作业,而是一场关于生命、自我、世界的探索之旅。
教育的目的,也不是培养出一个标准化的“成功产品”,而是培养一个大写的人。
培养健全的人性,一个完整的人格,才能最大程度地避免类似悲剧的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