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的机缘和巧合|我心所向,直至天光
我一直说,梦想成为教师的道路,不是机缘巧合,也不是旁人所迫,而是我成长至今的必然,更是一种融进心里的信念。
自牙牙学语时,和老一辈的相处时间就较多。
爷爷是退休多年的老教师,印象中他总是耐心地教我认读报纸、在院子里写粉笔字,在饭桌上让小小的我学会体会范仲淹“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才情。
长期的耳濡目染,在我的心中埋下了文学和传承的种子;

清晨读,午后读,是爷爷多年来的习惯
再大些,同为教师的小姨和婶婶,会同我分享从教中发生的趣事。
它们是批改作文时需要具备的认真态度和知识素养,是支教结束时孩子们的祝福留满整块黑板的感动,更是看着一届届学生成人成才后的满足。
听罢,我总会捧腹大笑亦或热泪盈眶。
那时,我的心里不知为何饱含羡慕与期盼。现在我开始明白:
她们的教育与学生的学习相伴,她们的青春也与孩子的童年相守。
教育和传承,本就令人喜泪交加;桃李满园,本就是人生之幸。
你教书育人,也泼洒热泪
而后,我学着大人的样子,教小堂弟认读和写字,算数和发音,看见他们乐意跟我学、并取得一定效果的时候,我高兴得仿佛是自己获得了莫大的成就一般。
注重知识传播和具有趣味氛围的家庭,造就了我温柔却坚韧的性格,更推进了我对成为园丁的殷切期许。
趣味的教学,是师生共享的快乐
值得庆幸的是,儿时在校,多位老师的教导使我领会到了优秀教师的独特人格魅力,也不断扩充着我对教育的理解。
教育的内容重要,而方法亦同,一旦忽略,教育就或许费力很多,收获很少,或者是败坏人性。如孟子所说,不仅是缘木求鱼,而且还会带来害处。
至今还记得,四年级的语文老师,上方的头发被微微地束起来,再放下如瀑的青丝。她总爱着一身淡雅的素裙,浅蓝色是她的最爱。
她钟情打着伞走进雨里,并道:“生活忙碌,甚至很难。你总需要那么一个单独步行的时间,听听雨滴打在伞叶上的声音,回顾自我,理理思绪。”
那时候的我,听不太懂字里行间的意思,却如梦初醒般理解了那天学习的诗文,“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
古朴、典雅、知性
带了我们两年的英语老师,男孩般的短发细细碎碎地贴在耳旁,说话清脆又有力,语速极快。
仍回忆得起某天的课堂,她教我们学习“公鸡”的英语单词:“跟我念,c-o-c-k,cock。”
这时底下有男同学玩味地提问:“老师,公鸡叫这个,那鸡乸(粤语)怎么说啊。“引发了同学的哄堂大笑。
只见老师微微点了点头,转身在黑板上写下了”hen“的这个单词,对大家说:”大家有举一反三的思维,老师很高兴。这位同学的问题很好,只是提问的方式下次需要注意哦。“
那个男孩自讨没趣地低下头,同学变得顿时鸦雀无声,课堂效果也格外好了起来。
巧妙化解课堂问题
除了沉浸其中,多年来我一直忘不了老师这个虽小却高明的教学技巧,直到长大后接触了心理学,才知道这是通过”直面问题而成功转移注意力“的教学技能。
老师课堂上的游刃有余,绝不是一朝一夕的成果。句句,都经过了实操和锤炼。
不管是继承还是受教,是他人培养还是自我发掘,我深知,我以教育为初心,也必将以教育为归宿。
迎接更美好的未来
如果有相似经历或相关意见的朋友,欢迎在下方给我留言和积极讨论,与同路各位的相遇和探讨,都使我铭记于心。谢谢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