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我们可以淡然些!

文章来源:杨春林的班

对于教育,我的心态越来越平和了!心态越来越平和,可能跟年龄有一定的关系,更重要的是,可能想明白了一些事情。

其一。谁有能力按下牛头让牛喝水?如果你有农村的生活经历,你一定知道一般很难做到,要有牛有喝水的愿望才行。同样的道理,你很着急,孩子不着急,有用吗?自然是没有用的。

其二。谁有能力让歪脖子树变直?我敢说,让他有变化可以,但要改造得和初始就直的树一样,可能性很小。孩子交到你手里,已经是半成品,遗传基因,家庭教育,成长环境共同作用成了你所看到的眼前的他。

其三。谁能保证开展的教育一定产生作用?老师能不能无条件爱孩子是变数,无条件爱了方法对不对是个变数,方法对了孩子能不能捕捉到,也是一个问题。疫情期间尤其如此,老师在网的这一头,孩子在网的那一头,相隔何止万水千山?隔着虚拟的网络,看不到孩子的眼神,教育的影响和作用到底有多大?

教育,我们可以淡然些!

看到这里,有些朋友估计已经憋不住要骂人了:要你老师何用?千万别误会,我只是想表达一个意思:作为老师,可以有很大的作为,但是很多时候,作为的空间也是很有限度的。你要相信教育的力量,但也不要迷信教育的作用。仅此而已!

人生中,两件事刻骨铭心。

1991年夏天,我从镇中毕业,以全校前几名的成绩考入高中。乡下教育确实不如县城,班里半数学生来自城里,成绩还算优秀的我排在班级末尾,只比举重特招的同桌略高。三年后我参加高考,以全班第一的成绩毕业。这其中有我努力的结果,更与突发事件把我唤醒有关。1993年暑假,爸爸因病去世,晴天霹雳的同时,让瞬间明白,未来的路要靠自己。

高中时英语是我的强项,上大学后有些放松,考了三次英语四级,你可能难以置信,成绩一直在56~59之间徘徊。毕业之前,班主任和我说,再不考出来,没有机会了,学位估计也没了。同时,送我一本朗文字典,一叠china daily,私人办公室对我开放。最后一次考试,在听力完全不懂的情况下,我考了73分。你说,这是紧迫感使然,还是因为老师的鞭策,还是两者兼具?

教育,我们可以淡然些!

成长需要机缘,你想力挽狂澜,你想推倒重来,愿望是美好的,也是天下人共同期待的,但确实是不太现实的。一个孩子发生蜕变,基于很多要素,可能是天时、可能是地利、可能是人和,也可能是他们的综合作用。

布置同样一个作业,有的同学认真完成了,有的同学应付了事;有的同学迅速完成,有的同学拖拖拉拉。一个人所经历的一切事件共同组合成一个人独特的一生,任何勤奋和偷懒都会在这个结果当中加以体现。最优秀的人才,才未必是最聪明的,恰恰相反,往往是最勤奋的。相信,这些道理孩子同样懂得,但有的孩子选择做,有的孩子选择不做。

孩子与孩子的差异,家庭与家庭的区别客观存在。三岁看大,七岁看老,每个孩子当下的状态,早年已经打下了大部分的基础。这是学校教育的起点,也是不可改变的事实,与其着急上火,不如或等待或创造时机让孩子成长。建设是战胜焦虑的最好方法,相比较于着急上火,更好的选择是找到激活孩子的力量和驱动孩子成长的路径。

教育,我们可以淡然些!

一把钥匙开一把锁,要找到适切的方法,又谈何容易?倘若暂时没有适合的方法,除了提出基本的要求和规范外,我们能做的就是做好自己,用实际的行动和人格去影响感染学生,启迪他们成长。至于学生能不能觉察,并且转化成生产力,要看他的慧根和机缘,难以强求。

作为教师,没有必要着急;作为家长,同样要多一份淡然。

当下疫情,停课不停学,家长普遍焦虑。既然居家学习不可逆,我们就要尝试接纳并用积极的视角来看待。孩子居家学习成长,家长陪伴自己左右,煮茶烧饭谈天说地,说实话,也是难得的惬意时光。细细想来,父母和孩子朝夕相处的时光屈指可数。

对孩子而言,居家学习,吃好睡好,孩子上课之余,适当看看电视刷刷手机,学习成长多了一份弹性,何尝不是营养均衡的成长方式?居家学习,每天关注国计民生,在与社会接轨的过程中明确方向,收获力量,实现精神成长,学习从被动走向主动也并非没有可能!

教育,我们可以淡然些!

写这篇文字,可能会遭人唾骂。可能有人会说,你当老师天天在家,当然没有问题了。我们孩子还小,没有自控力,你是站着说话不腰疼。

毫无疑问,这些都是实情,但就网课而言,同龄的孩子情况相仿,大家的机会均等,公平的较量。在相同的背景下,孩子的表现不尽如人意,我们更加忧虑着急乃至情绪失控,其实,恰恰暴露了一些问题。多对内思考,积极探索根源,或许是成长的开始,问题解决的起点。

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三位一体组成大的教育环境。和不完美的孩子相处,是家长的宿命。和有差异的孩子相处,是老师的宿命。对此,我们要有充分的心理准备。

教育孩子,谁也代替不了谁。孩子的成长,同样谁也不能替代。教育孩子要细水长流,孩子的成长要文火慢炖,不论是学校教育,还是家庭教育,心急火燎解决不了实质性的问题。这么说,并非提议放弃对孩子的管教,恰恰相反,只是希望对于孩子的成长,能多一份淡然平和,用和善而坚定的正面教育推动孩子的发展,助力孩子收获幸福美满的人生。

让我们各司其职,带上思考和智慧,陪伴孩子一起安好。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

此站点使用Akismet来减少垃圾评论。了解我们如何处理您的评论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