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一章:教育基础
1、小学教育的基本特点。
2、小学教师的素质。
3、教育的属性尤其是教育的社会属性。
4、现代教育的特点及其发展趋势。
5、三大教育家(夸美纽斯、赫尔巴特、杜威)的教育思想。
6、教育与社会生产力以及社会政治经济制度的相互关系。
7、教育目的的影响因素。
8、课程内容的三大文本形式尤其是教科书的作用。
9、基础教育改革的基本理念、核心理念。
10、新课程改革的具体目标。
11、教师专业发展的途径,重点关注布鲁巴奇等人1994年提出的四种反思方法。
12、教育科研的基本步骤。
第二章:学生指导
1、根据保持时间长短的不同,记忆的三种分类及各自的显著特点。
2、记忆规律在教学中的运用。
3、知识与能力、技能的关系。
4、影响个体身心发展的因素,尤其是学校教育在人的身心发展中的主要表现。
5、个体身心发展的一般规律及其教育启示。
6、强化、负强化、惩罚以及消退在学校教育中的运用。
7、建构主义知识观。
8、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与激发。
9、小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策略。
10、皮亚杰的道德发展理论。尤其是可逆性阶段经常考到守恒观念的形成。
11、科尔博格的道德发展理论,经常考前习俗和习俗水平的特点。
12、德育过程的基本规律,特别是第一和第四条规律。
13、德育的途径与方法,其中德育的方法常考说理教育法、榜样示范法、陶冶教育法和品德评价法。
14、美育的基本任务(考得可能性不大)。
15、学生心理辅导的途径与方法,其中方法中常考代币奖励和行为塑造。
第三章:班级管理
1、班集体的基本特征,指导如何着手创建优秀班集体。
2、班级管理的四大模式,重点是平行管理和目标管理。
3、班级突发事件的处理的原则和方法。
4、班主任工作的八大内容。重点是中心环节是什么、操心评定以及后进生的教育注意事项。
5、课外活动以及课外活动的内容。
6、课外活动的三大组织形式,其中关注下社会公益活动。
7、课外活动的基本要求。
第五章:教学设计
1、加涅关于学习结果的五大分类。
2、课堂导入的方法及课堂教学总结的方法。
3、小学综合实践活动的特点及主要内容。
第六章:教学实施
1、小学教学的基本任务。
2、教学过程的本质。
3、教学过程的基本规律,其中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教师主导与学生主体相统一的规律为重点。
4、我国小学教育的基本原则,其中直观性、启发性、循序渐进和因材施教是重点。
5、学校常用的教学方法,其中要关注运用讲授法的基本要求。
6、教学方法选择与运用的基本依据。
7、班级授课制的优缺点。
8、教学实施的基本环节,重点关注上好课的具体要求。
9、学习动机及其构成。
10、学习动机的理论,重点关注需要层次理论、成败归因理论。
11、学习动机的培养与激发。
12、学习策略的分类,重点关注分类的具体内容。
13、技能的分类,重点关注操作技能与心智技能形成的阶段
第七章:教学评价与反思
1、教学评价的类型,重点关注根据实施功能不同的分类。
2、新的教学评价的理念。
3、教学反思对教师专业发展的作用。
4、教学反思的内容。
5、教学反思的方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