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何学校越来越松,家长却越来越“疯”?

最近,各地教育部门减负新规频频出台:

江苏省发布最严“减负令”,规定小学一二年级不得布置书面作业;

浙江省“减负令”除延迟到校时间外,部分地区还试行“中学生做功课至晚上10点可以选择不做”“小学生晚上9点可以不做”。

然而这些新政并没有得到一片叫好声,除了质疑治标不治本的痼疾外,人们还开始反思减负本身的合理性。

如今,越来越快乐的学校教育,却似乎让家长们越来越“疯癫”了:陪写作业鸡飞狗跳,孩子要做好自我防护;月薪3万撑不过一个暑假,家庭收入一半用来报培训班……人人盼减负,人人又怕减负。

  南京一位家长感慨,生孩子前看见这种新闻都觉得“这是疯了吧,等我生了娃云云”,等到置身其中,才发现迟早都会泯然众人。

“大老爷们”上班时间讨论小学孩子的奥数题,另外“半边天”呼朋唤友在微信群里秒杀“原版教材”和性价比最高的打印机,放学后一群爷爷奶奶负责去课外班占座,另一群爸爸妈妈马不停蹄带着娃和外卖奔向教室……凡此种种已成为目前众多有娃一族十分标准而又波澜不惊的生活常态。

与此同时,“现在的老师太好当了”“现在的学校太会甩锅了”则成为家长们的吐槽金句。教育专家认为,细究这样的“金句”,还是要搞明白家长究竟在抱怨什么?不是对老师有意见,而是对家庭教育与校内教育的“错位”有意见,对教师的专业教育活动向家长转移,对家庭教育职责的无限放大有意见。减负令严格地限制了学校老师的能动性。一二年级不能留书面作业,不能排名,否则将可能被家长投诉。

  在减负的大背景之下,校内不留作业,校外补;校内不分班,校外分;校内不考,校外考;校内不竞赛,校外大比拼……

所有校内因减负放弃的“阵地”与“跑道”,现在已经由校外全面接管,导致辅导教学“喧宾夺主”现象愈演愈烈。

在这样的大背景下,各地出台花样繁多的减负政策,换来的却是家长越来越冷漠的反应,甚至是“请不要再给我的孩子减负”的控诉,以及一连串触目惊心的马太效应。

“要择校,到民校”“初中不进民办,大学就进民办”,公办教育在某些教育市场比较成熟乃至过热的地区,正在呈现出一种“低保化”的趋势。

曾担任校长与教育局局长多年的吴晓茅说:公办学校越是对减负政策执行到位,其结果越是令人尴尬。

不少家长坦言,小升初不考试,但优质初中却是稀缺资源,当“竞争跑道”不再清晰,从校内转移到了校外,方法上也从“短跑”“竞速”升级到“花样赛”“障碍赛”“马拉松”,家长在课外辅导班花费不菲、学生疲于奔命的状况只能更胜从前。

正是由于公办教育不断减、不断退,唯恐孩子掉队的家长们才会陷入军备竞赛,资本成为教育的主宰。

  仔细分析,当你害怕减负时你怕的是什么——怕的是校内减负,校外增负;怕的是我减了,别人不减;怕的是减负减负,减成废物;更怕减负变成减责,衍生出更多“潜规则”。

教育专家认为,尽管社会上已经出现了“请不要给我的孩子减负”的呼声,但本质上,减负的方向是正确的,回归教育本质的战略是正确的。

关键在于,人们呼唤的是真正的减负,不能减责、不能减质,更不能打着减负的旗号夹带私货,同时还要尽快提质、均衡,才有可能让学生在应付考试之余有更多时间学习如何成为一个更全面的“人”。

然而,对很多家长而言,素质教育就是让孩子多学几项技能。应试教育的现实与家长主动增负,说浅了是种“剧场效应”,是三人成虎的焦虑感;更深层次看,是民众对更好教育服务的追求,与优质教育资源供给长期不平衡之间难以调和的矛盾。而补课乱象、学生负担重等都只是表象。

现实中,教育系统关乎基本民生,情况又错综复杂,改革不能头痛医头脚痛医脚。当学生、家长、社会等真的减了负担,老师、学校、教育官员就势必增加了义务与责任。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

此站点使用Akismet来减少垃圾评论。了解我们如何处理您的评论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