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毒的“人上人”教育,让孩子鄙视劳动,看不起普通劳动者

横草不拿,竖草不拈。多少爹妈把娃培养成了学霸,送去上大学,还得帮忙铺床单叠裤袜。家务活跟家庭作业不沾边?日前上海市普陀区树德小学把做家务列入家庭作业,引发热议。

有毒的“人上人”教育,让孩子鄙视劳动,看不起普通劳动者

劳动教育的重要性,被去年的全国教育大会提到一个新高度,与德育、智育、美育和体育同等重要,应“五育并举”。但在现实中,无论学校教育还是家庭教育、社会教育,都存在弱化、淡化、边缘化劳动教育的问题。究其根源,是有的家长故意灌输给孩子“鄙视劳动”的意识,以让孩子树立“做人上人”的理想,因此,要让学校和家长真正重视劳动教育,就必须摈弃培养孩子“做人上人”的育人观点,而要回归把每个学生培养为自食其力的劳动者的基本教育观。

部分学生鄙视劳动、鄙视普通劳动者,这是漠视劳动教育,产生的现实问题。但这种现实问题,恰是一些家长的“初心”,就是要让孩子鄙视劳动、鄙视普通劳动者。笔者曾和一名家长讨论让孩子自己洗袜子的事,这名家长说,他不赞成孩子洗袜子,而是要教育孩子,要争做一个一辈子都不洗袜子的人。只要你有本事,能赚钱,请保姆,任何家务都可以不做。你要把自己的精力用到有意义的事上。我问这名家长,你想过万一你的孩子成不了一辈子不洗袜子的人,而是要给别人干活维生呢?他说他没有想过这个问题,只要孩子按照他的教育去做,就一定可以做到。

有毒的“人上人”教育,让孩子鄙视劳动,看不起普通劳动者

不少家长按“人上人”来培养孩子,包括一些农村家庭,也不让孩子干农活,就指望孩子今后有“出息”。但是,什么是“人上人”?家长们想过吗?既然是“人上人”,那至少是排在前10%,绝大多数的会是“人中人”,甚至是“人下人”(对应于“人上人”),也就是说,成为“人上人”是小概率事件,不能成为“人上人”、成为普通的“人中人”才是大概率事件。每个家庭都按小概率模式培养子女,就极大概率会出问题。把自己视作“人上人”的学生,没有适应“人中人”生活的能力,也接受不了自己“普通”、“平凡”的现实,就会成为“问题”学生、“失败”学生,令家庭陷入痛苦之中,也变为巨大的社会问题。

我国中职规模曾占高中阶段教育的一半,但不管国家怎么重视中职的发展,但中职一直被视为低人一等的教育,除了人才评价体系依旧重视学历外,还有一个重要的社会原因是,我国家庭从小就“吓”孩子,不好好读书,今后就去做扫地工、服务员,他们以为这样可“激励”孩子刻苦读书,但却让孩子从小就鄙视劳动,看不起普通劳动者。

当前,我国有幼升小择校热、小升初择校热,家长泽校的原因,除了择师之外,还有择孩子同学。很多家长认为,孩子的学校环境、同学圈很重要。有人称,这是中产阶层互相踩踏,但究其实质,还是“做人上人”的观念。

有毒的“人上人”教育,让孩子鄙视劳动,看不起普通劳动者

有人会说,家长培养孩子“做人上人”,这是可以理解的,这是人进步的动力,毕竟社会也有等级与阶层。可是,以鄙视劳动、看不起普通劳动者来激励孩子,这是有毒的成功学、励志教育。教育的首要目标,是把每个学生培养为自食其力的劳动者。正是基于此,美国的富豪,也会让孩子从小自己去打工(帮邻居剪草坪、洗车等)挣零花钱,而不是让孩子养尊处优,按“人上人”模式培养孩子。这和我国普通家庭的父母,也让孩子从小嫌弃劳动,形成鲜明的对比。

近年来,我们也可以读到一些“暖新闻”,诸如被名校录取的学生,拿到录取通知书时,还在工地打工;名校学生,回家和当环卫工的父母一起扫大街,然而,这种“暖新闻”的潜意识,还是打工、环卫工低人一等。而在高等教育普及化时代,把职业、劳动分为高低贵贱的意识和做法,会人为地局限学生的选择,也阻碍社会发展。

因此,不管是从个体成长,还是社会发展角度看,都应该摈弃“人上人”观念了,更不能用“人上人”模式,来培养大批注定不可能成为所谓“人上人”的学生群体,让他们高不成、低不就,难以适应社会。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

此站点使用Akismet来减少垃圾评论。了解我们如何处理您的评论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