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孩子,其实我们懂得的很少。
很多时候,我们只是习惯将自己的思想,意愿还有标签加在孩子身上。
然后,我们简单的以为,我们面前的孩子,说的某句话,做的某件事,因为不符合我们内心的期望,所以给我们带来了糟糕的感受。
然后,我们理所应当的将之归咎于:
他是个不听话的孩子
他不爱学习,完全辜负了我的期望
他就是想气我
就是不争气
…..
但其实,这一切并不是完全的真相。
每一个孩子,也是大自然中的一个生命,他们和动物、植物一样的,也有各自的特点,需要不同的培育方式来让他们的人生开花结果。
而父母的岗位职责,就是帮助孩子成为他自己。
在日常生活中,我经常会接触到形形色色的家长,在这个过程中让我对【父母上岗教育】有了崭新的认识,同时也对父母和孩子的角色有了新的见解。
这篇文章不长,我将从孩子的成长特点、父母的岗位职责,以及在这个过程中应遵循哪些原则等几个角度,分别来讲讲孩子是什么?父母又是什么?
01
理解孩子的角色
之前看过一个比较奇葩的新闻:孩子因为考试成绩没有超过95分,被妈妈丢在了高速路口上,警察联系到孩子家长时,妈妈丝毫没有后悔的意思,反而跟警察说:
想走法律程序就走法律程序,就算坐牢我也不要他了,我就是不负责任。
难以理解这位妈妈固执的将成绩作为唯一的教育方式,但是同时也让很多人产生了疑惑:
孩子究竟是什么?
对于没有接受过上岗培训,直接上岗的妈妈们来说,很多妈妈在遇到这个问题时都会一脸茫然,不知如何回答。

我曾无数次的跟家长们拿大自然的各种植物举例:
牡丹,玫瑰、月季这些花都很漂亮,但是香气不浓。茉莉、夜来香、桂花、百合,这些花虽然不起眼不漂亮,但是香气袭人。
我们的孩子其实就像这些花一样,彼此存在差异,但又有各自的优势。
时常能够听到家长对我的抱怨,说自己的孩子学习不好,总是让自己费心。
我尝试让父母列一些孩子的优点,慢慢的家长也会发现自己孩子身上的闪光点;
孩子虽然学习不好,但是颇具艺术天赋;
孩子性格懦弱,但是敢于承担责任;
虽然活泼好动,但是能组织班级同学排练好看的节目;
…..
每一个孩子从生下来开始,都带着自己的生命密码,他们鲜活而独特,绝对不能被一视同仁或一成不变地对待。
毕竟,你永远也没有能力让水仙花长成郁金香。
同样的,像这些植物一样,孩子自出生的时候,就有了自主的发展潜能,驱动着他们朝向存活和发展。
意大利著名的教育家蒙特梭利曾经提出“精神胚胎”的理论。
同生理胚胎期一样,在精神胚胎内,我们需要给孩子提供像子宫一样的自由生长环境,提供丰富的精神营养。
让他能够遵循自己的成长规律,静静地、不受干扰地、自由自在地健康成长,这样他的自我塑造才得以完整。
但是,像人吃多了某一样食物会恶心一样,在某一方面对孩子倾注过多的心力,也会让孩子产生反感。
最常见的例子就是厌学。
我的一个朋友,他从孩子3岁的时候就让孩子开始学习各种知识,从小到大一直比同龄的孩子学的多,跑的远,高考后不出意外的得到了美国常青藤学校的录取通知书。
原本按照父母的期望,这个孩子应该继续读研深造,但是在孩子大四的时候,却突然念不进去书了。
这个孩子说:我什么都不想学了,不想再继续参加任何“知识性的活动”。
以孩子目前的状态,不要说考研,或许连正常毕业都有困难。
这就是没有尊重孩子自己的成长规律,过度拔苗助长的结果。
所以,孩子究竟是什么呢?
他是你的孩子,但他更是大自然中一个普通而又伟大的生命。
我们对这个生命要有一份敬畏和尊重,我们要敬畏的是大自然的规律,尊重的是每一个生命的特点。
无论是成绩、性格、还是形体外貌,都不应该是父母放弃孩子和要求孩子的唯一标准。
02
认清父母的岗位职责
我常说跟家长们说:父母应该是孩子在未成年时候的陪伴者、照料者、支持者,而不是孩子的塑造者。
之前接触过一个案例,一个“控制型”的妈妈。
在和她的对话中,我了解到她对孩子无处不在的控制。
早上必须要六点起床;
必须要按时吃饭,不能熬夜;
要求孩子每天必须看多少书,完成多少习题。
…..
孩子按照她严格的控制,真的长成了一个“规规矩矩”的少年,只是好像缺失了人生的方向,甚至跟妈妈说:我不知道我应该喜欢什么,应该去做什么。
无独有偶,前不久一位高材生辍学在家的新闻刷爆了朋友圈,这个孩子也是因为母亲长时间的干预,导致住校后没有基本的自理能力,最终只能退学在家。
家长需要认识到:父母要给孩子创建合适的土壤、空气、阳光,而不是成为孩子精神上的上帝。
孩子不会因为你不督促,不管教,就会堕落和毁灭自己。
即使你再努力,孩子都不会变成你想要的样子,他只会成为他自己,或者在你的逼迫和改造下,成为一个不知道自己是谁的自己。
父母和孩子三个人,要成为三棵独立的树,互相陪伴着长大,而不是三个缠绕在一起藤,如果彼此纠缠在一起,孩子永远不会独立,最终会影响孩子的成长。
在【父母上岗教育】的系列课程里,我曾经跟学员们举过这样一个例子:
妈妈们在土里播种了一粒种子,播种的种子是不同的。
但是有的妈妈看到别人的种子已经开始发芽就开始着急,
一会儿浇水,一会儿施肥,一会儿恨不得挖开看看是怎么回事儿。
这就像目前很多妈妈的现状。
妈妈们对孩子过度关注,把所有的焦点都集中在了孩子身上,自己没心思做任何事儿,也完全不顾自己的生活,觉得孩子的幸福就是自己的幸福。
父母以这样的方式照顾孩子,必然会在无意识中给孩子造成创伤。
孩子长大后出现的注意力不集中、逆反、拼命打游戏都是父母违反了孩子自然的生长规律造成的。
孩子出现症状后,可能会暂时停止生长一段时间,要疗伤,这时候家长会更加焦虑,于是照顾得更加多,孩子就更加窒息。
之前看过一个节目,节目中,母亲每对孩子说一句“我爱你”,孩子就用卫生纸将自己缠绕一圈,缠到最后,孩子已经像一个木乃伊了,只能说,妈妈你不要再说了。
虽然只是一个娱乐节目,但是这份令人窒息的母爱,的的确确的存在于很多家庭。
这么说,并不是在责备父母,而是希望家长们能够重视父母上岗教育,认识到父母的职责。
正如曾获得三次诺贝尔和平奖提名的戈登博士说:父母不应该被责备,而应该被培训。
03
很多妈妈说,我知道对孩子发火不对,可是我控制不住自己该怎么办?
在和孩子发生冲突时,在为孩子焦虑时,父母应该保持怎样的态度?
1、相信孩子,就是相信生命,相信自然!
2、接纳孩子本来的样子!让孩子成为他自己!我们的任务是观察孩子,发现他的优势与弱点,帮助孩子成为最好的自己,而不是试图改变孩子。
3、照顾好自己,把自己的生活过好,成为快乐、幸福的父母,而不是整天焦虑、憔悴、为孩子付出一切,没有自我的父母!你幸福了,孩子就幸福了!
英国著名心理学家希尔维亚·克莱尔认为:“在这个世界上,所有的爱都是以聚合为最终目的,只有一种爱是为了分离,那就是父母对孩子的爱。
当父母作为一门学科被践行时,对照着父母的职责和孩子的发展,你是否也该反思,在这个职业中你是否合格了呢?
作者简介:默薇老师,妈心理成长学院的首席讲师,中国父母上岗教育第一人,深度践行“父母是一门学科,须接受培训”的理念,自主研发了中国首套《父母上岗心理健康能力培训与测评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