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龄计划”绝不是振兴乡村教育的良药,善待现有的乡村教师才是关键
据媒体小小,为加强农村教师队伍建设,调动优秀退休教师继续投身教育的积极性,教育部办公厅公布2019年银龄讲学计划的具体实施工作。据悉,今年计划在全国招募4000名讲师,讲学教师服务时间原则上不少于1学年,鼓励考核合格的连续讲学。

那么,这个举措,真的能够振兴乡村教育吗?个人以为,我们还得一分为二来看待:
第一,发挥余热,“银龄计划”会在一定程度上有一定积极作用
由于社会的发展,现代人的生活水平持续提高,人的自我保健意识也空前强化,所以,人均寿命较之30年前,有较大幅度的增长。
特别是在退休教师队伍中,一部分退休教师身体健康状况很好,也有继续从事教育教学工作的积极性,所以,教育部实施“银龄计划”,招募“政治可靠、师德高尚、爱岗敬业、业务精良;身体健康、甘于奉献、不怕吃苦、作风扎实;教育教学经验丰富”的退休教师,到县镇和农村学校特别是“三区三州”学校讲学。按照规定,“讲学教师服务时间原则上不少于1学年,鼓励考核合格的连续讲学”。
一般来说,这些退休的高级或者特级教师,教育教学及管理经验丰富,有的还具有很强的科研能力,对于乡村学校特别是偏远地区的学校,肯定会有一定的积极意义,对于提升教育教学质量和管理水平,会有一定的帮助。
特别是对当下,部分乡村地区,由于老教师退休,新的血液没能及时补充(有一些地区,已经出现新教师报考人数严重低于报考人数),银龄教师的加入,可以在短期内,迅速解决这一教师短缺的问题。
第二,如果不能常驻学校,偶尔的讲学,“银龄计划”难以起到预期的作用
在文件中,我们注意到,这里的用词是“银龄讲学计划”,为什么不用“银龄教学计划”而要用“讲学”呢?
我们不妨对“讲学”做一点辨析。从词典意义上来说,讲学,指当众讲解阐述自己的学术理论。说得通俗一点,“讲学”,就是通常所说的“做讲座”。
那么,做几次讲座,就能起到真正振兴乡村教育的作用吗?
我看未必!
当下,各种培训计划满天飞,国培省培县培校培,还有若干的团队互助发展和自我培养,真正有意义的有哪些呢?
作为一线教师,我一贯坚持,只有在岗位上的培养,才是真正的培养——事实上,一些教师,参加培训越多,自己越糊涂,因为专家们的观点,有的大相径庭,弄得自己都不知道东南西北了!
既然那些专家爱的培养都是这样,何况那些退休教师的“讲学”呢?
我曾经说过,一切对教师的实际工作没有直接关系的培训,都是“骗流量”!
第三,讲学和任课,我们需要充分尊重儿童的视角
其实,我们在实行的这样那样的计划时,可能忘记了最关键的那个人——这就像爬山一样,爬来爬去,我们最后忘记了当初出发的目的。
那么,最关键的那个人是谁呢?
无疑,这个人,应该是学生!
试想,现代的学生,获取知识的途径,空前多样化,让一批知识没有更新的人,去教他们,他们喜欢吗?
现在的孩子,喜欢年轻有活力的人,让一批年龄很大的人去教他们,他们愿意吗?
我不是说这些退休老师都是知识陈旧的人,实话实说,有的对新知识的接纳程度,还超过一些年轻人!我想要说的是,你们实行这些计划的时候,考虑过孩子们的感受吗?征求过孩子们的意见吗?
如果没有考虑过孩子们的感受,没有征求孩子们的意见,那说明什么?
作为教育工作者,心中要有人,眼中要有人,那个人,主要就是孩子啊!
再说了,从教学工作上来说,延续性是基本的要求,年年换老师,对学生来说,不见得是一件好事,毕竟,学生需要一定的时间来适应新的老师——刚刚适应,又换了老师,质量从何提升?
第四,善待现有的乡村教师,才是真正的振兴乡村教育的法宝
本人曾经到边远地区支教,到了之后,我才清楚——不管我们多么热情、多么有理想,但我们,终究是要离开的!
那么,要振兴哪些地方的教育,真正需要依靠的人,是谁?
我曾经给当地最高长官建议,不要把希望寄托在外来人口的身上,只有善待当地的教师,给他们提供更好一些工作条件,力所能及提高待遇,实在不行,对这些老师,多一些关注,多一些温暖,当自然地理条件得不到改善,提高待遇又不是地方财政所能承担的前提下,多付出一些感情,也是好的嘛!
就此,在离开之前,我曾经专门写过一篇数万字的调研报告,算是对当地教育的一点贡献。在那篇报告中,我重点描述了当地教师的生活和工作状况以及他们的心里述求,阐述了地方政府应该如何善待教师等几个方面的问题。
长官表示会认真研究,就如前面所说,我终究是要离开的,他们后面做不做,怎么做,我是没有权利去过问的,我所做的,只不过是不愧对一个教育工作者的良心罢了!
总之,实行“银龄讲学计划”,短期内多少会有一定的作用,也会解决一些燃眉之急,但决非长久之策,真正的振兴乡村教育,振兴平穷和落后地区的教育,真正需要依靠的力量,是当地的教师,市政站在讲台上的那一群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