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壹心理专访
著名戏剧导演,金马奖编剧林奕华
采写 | 蓝莓小姐
为什么不能与父母谈生命的意义,只能谈生活的意义
“上学选科不就是挑对象。
毕业找工作不就是相亲。
谈恋爱不就是买房付头期款。
结婚不就是交屋。
生小孩不就是付房贷利息。
小孩上学,
不又是一次孩子当父母的开始。”
林奕华在新剧《梁祝的继承者们》中,
极为犀利的指出当代年轻人直面的现实。
他说,我们只能跟父母谈生活的意义,
不能谈生命的意义。
他认为,这个世界上,
很多人得了一种病叫:
“失爱症”。
不懂爱,不敢爱,不能爱。
是今日大多数人的内心现实。
结果是什么?
对一切,都变得没有意欲。
工作?爱情?生活?理想?
都不再充满吸引力。不再纯粹。
我们不知道自己最想要什么。
总感觉心里缺失了什么。
“失爱症”像一个诅咒,一代传一代。
在强迫性重复。
“没有任何时候,比现在病的人多了。
药无法医治,像极了一个诅咒,很难打破。”
那么,出路在哪里?
(下面内容整理自壹心理与林奕华导演的部分对谈。)
01
失爱是什么?
没有包容的能力,你就很难去爱。
失爱,
是这个世界上,越来越普遍的现象。
很多人其实并不知道,什么叫做爱。
现在有一种“诅咒”是:
你生下来,不见得一定会得到爱。
你成长的过程里,也不见得会懂得爱。
你无法在生命里找到爱的能力,
以至于长大后,
你也没有办法,跟世界产生联系。
爱,有一个最关键的事,是你不会去想付出与回报。
当人人都在想付出与回报时,
他其实已经脱离了爱的轨道。
为什么人人都在想付出与回报?
因为我们很多人内心长到青少年,
就停了。
没有再往更成熟的阶段发展。
青少年是一个需要别人认同的人生阶段。
别人的认同不够,他就会自信不足。
你还没有足够的经验,足够的能力,
去分清别人怎么看,你自己怎么看。
你就会看到别人有什么,自己也想去拿。
人见的东西越多,越成熟的时候,
他的心理空间会更宽更深,他才能包容。
你没有包容的能力,就很难去爱。
我们活在一个时代,
人人都越来越没有时间。
没有时间,
你怎么可能,去增加生命的厚度和广度?
所以,人人都很自我中心,那就很难有爱。
02
失爱的人,
人生容易陷入强迫性重复里。
你的性格,
有多少程度是可以自己控制的?
你有没有选择?
你还没想清楚,生命就已经走到尽头了。
你好像自然而然,会走回同样的路,
去到同样的地方,做出同样的反应。
很多人的成长都是这样。
为什么?
因为我们都有一些非常相似的个性,
我们的这种性格,决定了我们的命运。
每个人的生命非常短,应该有很多可能性。
但这些可能性受到很多限制。
这些限制不是一个偶然因素,
它是不断轮回,不断重复的一些因素,
就成了,一个诅咒。
诅咒,
是所有阻碍一个人去寻求生命意义的,
文化的总和。
是大家都相信,都奉守的一种东西。
传统文化中的一些东西,
会让我们容易把自己看得比较“小”。
所以从小,我们的自我,其实就是服务各种需要。
比如:
上学选科就是挑对象。
毕业找工作就是相亲。
谈恋爱就是买房付头期款。
结婚就是交屋。
生小孩就是付房贷利息。
小孩上学,又是一次孩子当父母的开始。
03
失爱的人,对爱情如此悲观。
但爱情的本质,是让人变得强大。
很多中国人,
本身已经有悲观的种子在血液里面。
中国人对待爱情这件事,一直以来都觉得:
我应该等待。
我们不是追求,不是主动,
我们是希望这件事发生在我身上。
是希望被看见,希望被爱上。
简单来说,
我就是那个小孩,
我要抱抱。
今天我没有被抱抱,那就是我被这个世界遗弃了。
所以有很多情歌,
都是一个没有成长的小孩在喊叫。
这是一种觉得自己被遗弃的情结。
他们在爱情里是:
我情愿我是弱小的,
我是应该被保护的。
我就是一个受过苦累,
应该某处有个强大的人走出来,
然后,我就可以被拯救。
这个人,为什么还不出现?
我要追一个消防员,
我要追一个医生,
追一个律师,
都是从所谓职业,角色,制服,身材去判断,
你是不是喜欢一个人。
有一种父权的意识在影响着你。
我们对男人(女人)会有这种想象,
是被教育灌输的。
我们从来没有离开过这样一个悲惨的世界,
它重复又重复,就像一个轮回。
我真的不觉得,爱情是这样。
爱情是你要成长,
你要变得强大,强壮。
女人是一定要成长的。
我们现在看得到社会上很多问题,
其实是因为女性得到消费能力,
得到话语权,得到了经济能力之后,
他们越活越像男性,
他们越活越“自我中心”。
他们通过成长,来满足了自己对生命的一种态度。
所以你想要这样的人出现在你的生命里,
你首先要成为这个人,
你不能等这个人出现。
我们是用我们自己的生命来打造,一个愿意跟我们一起度过有意义日子的人。
04
失爱的人,
很难找到生命的意义。
为什么只能跟父母谈生活的意义,
不能谈生命的意义?
他们会用物质上的东西,去界定意义。
除非你能做到大家都认可的那些成功,
不然你做的很多小事情
或不在他们定义范围内的事情,
就没有意义。
剧中的梁山伯有一句话:
好像意义必须是可以被量化的。
必须是可以马上见到成效的。
不然的话,它就是没有意义。
我生长在香港,一个双语文化的社会。
我很容易看到本土,也看到世界上的事情。
我会做一个比较。
比如我从小就在所读的童话,
所看的影视作品中感受到,
外语世界里的人比我们更重视,
更擅长自我表达。
他们对很多事物的意见,
反映出他们对自己的好奇,
从而积极于发掘,找寻自己是谁。
而我们更多时候是比较关心:
我在这个位置上,可以得到什么?
我常常觉得,
意义应该是往更多层面去看,
并不是马上要每一个成果,要一个教训。
05
为什么失爱?
很多的恨,是来自爱不到。
爱,是一种连接感。
最早的时候,是跟父母的连接。
剧中的梁山伯恨他的爸爸。
“我恨我爸爸,
我就是我爸爸。
我对自己一无所知。
而妈妈,却只看见爸爸的价钱,
而不是价值。
我害怕成为爸爸。”
家人反对他画画,觉得没前途,
他没办法改变家人的观念。
最后,如此有艺术才华的他,放弃画画。
自暴自弃。
最开始,孩子都是很爱父母,依赖父母的。
包括梁山伯。
只不过在爱的过程中,
他并没有得到他想要的东西,
他依赖他的父母,可是他失望了。
所以,爱,才变为恨。
很多的恨,是来自爱不到。
如果孩子跟父母没有感情的话,
他是不会恨他们的。
这也是最后,梁山伯成为他爸爸的原因。
因为,父母是你最早羡慕的人。
他是你最早看见的,
有能力拿起一个杯子的人。
这些画面植入到你的脑袋很深里面,
让你觉得他们很厉害。
我们每个人,很难到最后,不会成为我们的父母。
06
如何走出失爱?
分离:每个人都要有一个独立的生命体。
我从我父母身上得到的个性,是很分裂的。
我妈妈很温柔,但她没办法自己拿主意。
我爸爸自由奔放,但也非常任性。
他不是传统男人,很早就到全世界流浪。
我对于吵架的认知,
就是由父母发生争执开始的。
但我从我爸爸身上得到的最好的东西,
是某个程度上的自我。
他从小不会告诉我们说,
应该怎么读书,
应该怎么规划我们的人生。
他说,将来我不会依赖你们来养我,
你们爱干什么就干什么。
父母对你最大的影响,是教会你:
最后,你要如何跟自己相处。
所谓的自我,
是我要从他们两个人的影响当中,
再活出一个可以劝架的我,
我要有一个独立的生命体。
虽然他们分开了,离婚了。
但他们都还在我的身体里面,
我带着他们的印记。
所以有时候他们还在我心里面吵架,
我会用一个方式让他们和解。
我也懂得,去平衡他们。
一个心理健康的人,必须是跟父母在一定程度上精神分离的。
他有一个独立的生命体。
07
如何走出失爱?
反叛:我们的一生,要追求自己的故事。
我跟父母去做这样一个分离,
他们离婚是客观原因。
主观原因,
就是我很早,就已经追求我自己的故事。
我很小很小的时候就看小说,
看《格林童话》。
看到一个名词叫,传奇。
我就跟自己说,我要寻找我自己的传奇。
13岁,看琼瑶的《海鸥飞处》,
里面讲,女主角在男主角面前出现三次,
都不是同一个人。
我就觉得,我要像小说里的人一样去冒险。
我要有属于我自己的故事。
这,也是一种分离。
文字和电影很重要。
故事的世界,
让我独立于父母的那些影响。
这也得益于他们没有逼着我念书,
也没有逼着我,
要当一个怎么样的人。
剧中的梁山伯,
是个很逃避,顺从,自卑的人。
但祝英台完全相反,很叛逆。
祝英台的妈妈对她说,
你的艺术梦迟早都是要做完的,
不如我们叫醒你,面对现实。
被父母压抑创意的祝英台喊道:
不,我不要躲在壳里,
我不要别人来定义我的人生,
我不要去读MIT,我要读艺术!
因为至少艺术让我思考:
一个人存在的意义,到底该由谁来定义?
“我若听了你们的话,有生之年,
我还有机会遇见自己吗?”
所以我创作了《梁祝的继承者们》,
你可以说,我是为了创造自己的人格,
而反叛。
伟大,是从创造开始的。创造,有时候要不害怕“冒犯”。
08
每个人都是理想和现实的结合,
看你选择,成为谁。
你现在问一个人,
告诉我三件你最喜欢的东西,
大部分人会很犹豫。
第一个原因是他有自己的价值判断。
他马上会想:
我能讲出这三个东西,对我有什么好处?
没有用,对吧?
第二个原因是他害怕他人的价值判断。
他讲了三个事情,你可以用来评判他。
他害怕。
在现在以快速消费为前提的社会环境下,
大部分人是很逃避选择的。
因为每次你要做选择的时候,
就是你提醒自己,你有没有自我的时候。
你真的觉得这个是你吗?
你真的喜欢这个吗?
你的资源这么有限,
有什么东西,是你付出后是不会后悔的?
以一个现代人充满这么多计算的头脑,
在付出与回报,
这么精密计算的价值体系跟思考机制里,
人,活得很累。
所以,
为什么结婚,都有人帮你做好所有事情?
为什么结婚,就要跟别人一样拍婚纱照?
为什么所有事情都要简单?
因为你不需要跟别人不同。
你只是希望,
人家有的,你也有就好。
但你真的想要吗?
你根本不知道,自己的理念是什么。
每个人都把朋友圈当成自我显示的窗口。
我们通过一个偷窥的视角,
去满足自己在某方面的无知。
你的朋友圈其实并没有几个人,
真的在关心别人。
没有成长。
所以,人一定要懂得阅读自己。
对我来讲,
我需要有一些东西,是我接受的。
哪怕没有人跟我分享,
哪怕这个世界的人都不看这些,
我还是会去追求这些东西。
那才是我真爱的东西。
每个人都有梁山伯(现实自我)
与祝英台(理想自我)两面。
所以到最后,
你的人生,
是你让哪一个胜出了?
是哪一个成为了你的主体?
人生本来就是通过一些磨难,
才能达到沉淀跟升华。
你接受一些事情发生过,
在你身上就是有意义的。
你知不知道其实世界很大,
有非常多的选择,
并不仅仅是你看到的那些,
所有事情到最后,都是在考验,你的自我。
“人生本身,
是一个跟世界,
跟所有的人和物谈恋爱的过程。
是说你怎么把时间,
用在你认为,最值得的事情上面。”
– The End –
林奕华:中国香港文化界著名人物,舞台剧导演。1994 年凭《红玫瑰与白玫瑰》获台湾地区金马奖最佳改编剧本奖。
《梁祝的继承者们》:“梁祝”的故事家喻户晓。林奕华将“梁祝”的故事放到了当代,把梁与祝“耳鬓厮磨整三载”的尼山书院改为艺术学院,巧借经典《梁祝》的壳,讲述了发生在艺术学校的一场三角恋,以此探讨人之所以为“人”的本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