街谈巷议:请勿将孩子当出气筒

   法国杰出的启蒙思想家、民主主义者卢梭的著作《爱弥儿》主要讲述了教育儿童的原则和方法。他主张顺应儿童的本性,让他们的身心自由发展;反对教育戕害、轻视儿童,要求提高儿童在教育中的地位。而据中国之声新闻纵横8月15日报道,甘肃武威一家名为“爱弥儿”的幼儿园“背道而驰”,幼师又用缝衣针扎孩子屁股,受害者同样是三岁的孩子。

一波未平一波又起。从2017年11月北京朝阳区两所幼儿园接连发生的幼师用针扎幼儿、给幼儿喂不明白色药片,并且被赤裸罚站幼儿事件,到2018年7月4日陕西西安一所幼儿园两名女幼师针扎孩子事件,再到8月7日广州某幼儿园幼师因为失恋情绪低落将不按时午睡的孩子毒打一通,致使孩子右眼眶周缘挫伤、肿胀,右大腿皮下淤血(本报8月9日16版)。

为什么幼师虐童事件频频发生?纵观这些年来的虐童事件不难发现,幼儿之所以遭遇针扎,就是因为孩子体现出了最本性的一面,没有按老师的要求睡午觉,调皮、不听话。而幼师之所以用针扎孩子,在他们看来如此“高招”“扎针无痕”,孩子不敢告诉家长,就不会轻易被家长发现,而且“一针见血”,效率极高,既不费力又有强大的震慑性,让幼小的孩子惧怕老师,从而变得乖巧听话。

三岁的孩子不懂得察言观色,也不知道老师的心情好与不好。幼师一旦心中有了气,就把孩子拉到阳光的“死角”,用“扎针”的手段,毒打的手段,恐吓孩子,虐待孩子,让孩子“心悦诚服”地服从老师的管教。显然,这是老师对孩子的不尊重,是对孩子极端的蔑视,更是把孩子当成了自己泄愤的出气筒。

孩子毕竟是孩子,调皮、不听话是孩子的天性。幼师如此“轻举妄动”,暴露出来的不仅仅是鲁莽,更是情绪的发泄。一篇名为《幼儿教师情绪管理的现状研究》的论文总结道,情绪管理各因素能力随薪资提升而提升,两者呈正比关系;1500-2000元薪资段幼儿教师“情

绪觉察”“情绪表达”“情绪调适”及“情绪运用”能力均处于最低水平。工作压力大,劳动薪酬低成了涉事幼师情绪点燃的导火索。于是乎,孩子自然就变成了幼师发泄情绪的出气筒。

在这些涉事幼儿园中,除北京一家幼儿园一名幼师没有幼师资格证外,其他的都有幼师资格证。如此看来,幼师不仅要有证,更要有德。有证而无德的教师,只能是害人害己,误人子弟。试想,孩子刚刚进入幼儿园就遭遇如此“毒害”,在心理上造成了恐惧,留下了抹不掉的阴影,难免将来不会出现恐学、厌学的心灵创伤。

孩子是祖国的花朵,更是祖国的未来。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这些拿孩子当出气筒的幼师,有愧于教师这个神圣的称谓,是教师队伍中的害群之马,理应清理出去。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

此站点使用Akismet来减少垃圾评论。了解我们如何处理您的评论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