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教育信息化企业做不大?

  先说是不是,再说为什么哈。⁄(⁄ ⁄•⁄ω⁄•⁄ ⁄)⁄

一、教育信息化公司到底大不大?

从2014年开始,国家在教育信息化上的投入逐年递增,预计在2020年达到4000亿人民币水平(¯﹃¯),当前的市场规模在3000亿左右。市场规模很大。

  作为教育信息化的龙头企业 – 科大讯飞,2017年教育营收13.9亿元,市场占有率0.51%。龙头企业市场占有率极低。

科大讯飞2017年财务报表

  在2017年底,蓝象资本调研了1000家教育信息化的企业,营收1000万以内的企业占比44%,1000 – 3000万的企业占比24%,3000万以上营收的企业占比32%。企业规模普遍偏小。

数据来源:蓝象资本

  从上面可以看出,教育信息化市场非常分散,企业会遇到规模化难题。

二、为什么教育信息化公司做不大

针对这个问题,我们可以从企业、渠道、市场(学校/教育局)三个方向来考虑。

企业层面上,很多教育信息化公司的成立是因为公司老板在某个地区有一定的人脉,然后自己研发产品,卖给当地的教育局或学校,实现盈利。但是这种模式会面临渠道的可复制性问题,老板的精力总是有限的,不可能和所有地区的领导都打好关系。这时公司老板的精力和社交能力就决定了企业发展的天花板。

那企业需要发展就需要解决渠道问题,这个时候有两种选择,自建渠道或者和渠道商进行合作。

自建渠道就是建立自己的销售团队,当前学校或者教育局的领导对于陌拜已经非常抵触,自建渠道周期很长。并且在销售团队成长到一定程度的时候,他们会发现他们是维护公司和学校/教育局关系的桥梁,在公司产品壁垒不是足够高的情况下,销售有足够的动力带走公司的客户关系来自己成立公司赚钱,然后原来企业发展受阻,新的企业面临和原有企业一样的问题。

和渠道商合作就成了很多公司规模化的首选,这些渠道商可能是其他已经入校的产品公司、当地传统的代理公司、或者是教育局身边的集成商。目前整个市场上想要入校大多数都是需要通过渠道商的, = =业内行规是渠道商至少要吃掉产品利润的50%,这也是导致了很多靠渠道商来规模化的公司,营收很少,不能做大。参考河北鑫考教育。

市场层面上,对于一个产品,想要规模化盈利,一定需要产品化(标准化),付出相同的研发成本,将软件重复的卖给足够多的学校,这样才能够实现规模化盈利。但是学校是拒绝产品化的(思来氏做了一个2000所学校的调研,77%的学校拒绝产品化)

对于学校的领导来说,他们的诉求主要两个:一个是政绩、一个是赚钱。购买教育信息化产品主要是体现在政绩上(无论是提高成绩、还是产品酷炫都是政绩),但是产品想要成为领导的个人功绩,那他一定要是独有的、定制化的,这样才能体现领导在教育上的独有见解。并且校长、教师是一个清高的群体,他们不认为别人的教育是好的教育,一定自己的教育是最好的,这也是他们拒绝产品化的原因之一。

上面就是我对教育信息化公司做不大的一点看法哈,欢迎业内的同学一起讨论哈~⁄(⁄ ⁄•⁄ω⁄•⁄ ⁄)⁄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

此站点使用Akismet来减少垃圾评论。了解我们如何处理您的评论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