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的学习没有什么捷径,唯有坚持不懈、不厌其烦,像重视数学一样重视它,才终能有大收获。
01
坚持不懈的态度
学习语文首先要态度端正。很多人对此并没有太重视。
的确,在模考阶段,能力不相上下的同学在阅读题上似乎都扣四五分,作文都扣十来分,拉不开什么差距。大家便觉得无论复不复习语文最后分数都差不了多少,甚至就算复习了语文,分数也不会上升很多还不如多练练数学压轴题来提高总成绩。于是我在高三时常看到身边大量的同学刷着数学题、文综题,却很少有人认真地做语文题。
高三时,我拿几次模拟考试的语文试卷做了一个实验。我曾好好复习了一个月语文,但那个月的语文成绩不升反降;也曾只在考前看一两天语文,成绩却也没有什么大的波动,始终保持在120分左右,平稳的语文成绩让我觉得这似乎是一个付出与回报不成正比的学科,更何况还有一些平时根本不重视语文学习的同学考得都比我好得多。要不要投人精力复习语文?我一边犹豫着,一边选择了坚持。
那时的坚持不是为了成绩(因为迟迟没有起色),而是求一份心安,告诉自己我努力过,不管以后成绩如何我不会为当初没有努力而后悔。当时的语文满分是150分,我十余次精心备战,成绩却从未突破130分大关。
直到高考,这是我在整个中学时代最满意的一场考试。选择题全对,做了那么多年的诗歌鉴赏第一次拿到满分,文言文阅读的翻译题拿到全部得分点,除了作文因为时间紧张发挥失常扣了10分外,前面所有选择、阅读、鉴赏等题目加起来一共扣了5分,总分135分。一个模考阶段努力十多次都达不到的成绩,却在“能正常发挥就不错了”的高考考场达到了。
在看到高考成绩的那一刻,我便觉得坚持学语文是我最正确的选择。“语文学不学分数差不多”这样的观点,可能在模考考题未必严谨、评判标准未必规范的前提下是成立的。但到了真正的高考考场,面对严谨规范的题目及考试流程,复习了300天的同学和复习了30天的同学高下立判。
02
不厌其烦,耐心重复
学数学时,我们常常把不会做的难题重复很多遍,以此来理解其中的逻辑,但很少会有人把语文题做很多遍。但事实上,学习语文也同样需要逻辑来支持。回答语文题就像做数学大题一样,需要用明确的步骤清晰地列出得分点,以议论文为主要体裁的作文更是离不开按部就班的“八股”格式。因此,我的语文学习方法和数学大致相同,那就是:不厌其烦地耐心重复。
以全国卷为例,语文试题的第一个题目就是“现代文阅读”,是一个极易出错且容易让人失去耐性的题目,其中的每一道选择题都暗藏陷阱,如果不仔细阅读、对比,常常三道题都不确定是否正确,再往下做也就失了底气。
因此,做这道题前,一定要放下考试开始后的紧张或是亢奋,耐下心来一个字一个字地读,就算它是略显乏味的科技文或考古报告,也请一定静心、耐心。做这类阅读题,如果第一遍草草了事,回头再多次检查,反复折腾往往使你越读越不自信,那么就告诉自己——我只认认真真读这一遍,这道题在我的人生中只出现一次。这时你是不是可以珍惜这份“缘分”,静下心来一字一句地浏览理解呢?再想想,这道题中的三道选择题常常易“失之毫厘,谬以千里”,若因为漏掉一个模棱两可的词而失去宝贵的3分,进而在高考中落后几十名,你会不会后悔当初为何不认真、耐心地分析清楚?
接下来的文言文阅读对一些基础较差的同学来说,更是考验耐心的时刻。以《史记·汲黯传》的前几句为例:“汲黯字长孺,濮阳人也其先有宠于古之卫君。至黯七世,世为卿大夫。黯以父任,孝景时为太子洗马,以庄见惮。”这句话里,有人名、地名、谥号、官名,几种专有名词夹杂在一起增大了阅读障碍,如果在快要下考场时急急忙忙重读检查,很容易弄混,甚至把“黯”这个人名当做形容词来理解。那么在第一次阅读时,就耐心地用不同的符号在文章中做标记,例如“汲黯字长孺 ,濮阳人也。其先有宠于古之卫君。至黯七世,世为卿大夫。黯以父任,孝景时为太子洗马,以庄见惮,”用这些标记清楚地将专有名词区分开来,不仅可以减少阅读障碍,即使匆忙检查也不会搞混,更不会出现把地名当官名、把官名当动词、把人名当形容词的笑话。
诗歌鉴赏题是典型的被认为“平时复不复习得分都一样”的题日,但如果日积月累坚持下来,比别人多复习100篇,效果会大为不同。
做这道题首先要“置身其中”,用最简单的《春晓》举例,“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有的同学只是摇头晃脑瞥一眼,有的同学却能将自己置于千年前的夜晚感受那份静谧唯美,而后者对这首诗的理解一定更到位。对诗的理解是做这道题的基础。到了真正答题的时候,还需要讲究步骤和得分点。步骤大体离不开“说明手法” “描述画面” “讲述意义” 等,但如何组织答案得到更好的分数呢?
这就回到了“重复”的过程。我在高三时,总是会拿自己写好的答案请语文老师帮忙提建议,再根据老师的建议重新调整得分点.修改术语、凝练语句,然后再拿给老师看,再修改。
一道十来分的题重复修改三四遍后,我便清楚了审题到底该用怎样的思路,哪种术语能更突出得分点,如何将一句话精简为四字词语。另外,还要通过阅读高考真题的参考答案,培养自己的“题感”,揣摩出题人的思路和意图。如此反复做题、反复修改、反复思考,直到最后的高考拿到满分。
语文很少有像数学一样做对一道就能大幅提高十几分的题目,它是从细枝末节里一分一分积累起来的,长期坚持才会得到最后的惊喜。
高考作文更是讲究“不厌其烦”。我从高三第二学期开始,一篇作文基本都会写三遍,有时甚至写四遍。如果模拟考试作文没有拿到满意的成绩,我便会主动找老师询问是哪里出了问题。
一开始,问题总是成片出现的,立意不对、举例太土、语句不简洁、结构不清晰不出彩等,于是带着些许失落大改一番。第二稿虽仍不甚满意,存在叙述啰唆、讲述事例没有突出中心等问题,但已经远比第一次进步很多了,于是带着将要接近成功的喜悦进行第二次修改,最后终于得到了50+的成绩。
对待高考作文一定要“不厌其烦”,反复和老师沟通修改,才能最终明白其中的“套路”。只要能坚持下来,两三个月后作文成绩便会稳定在一个还不错的分数上。
高考作文不是张扬个性或是玩弄深沉,是规规矩矩稍有思想即可,适当背几篇经典范文,这样就有了初步的结构框架意识。多多积累自己熟知的、独特的事例。所谓独特,不是非得用某个俄罗斯人长长的名字,它一定来自生活和个人的积累。
在我高考的2014年,恰逢索契冬奥会,于是那些运动员成了我作文中的常客;那一年也是《舌尖上的中国》第二季在万众期待中火热播出的年份,于是我喜欢写在纪录片中看到的平凡生活中温情的小人物。论素材的独特性,这些人物远比李白、苏轼、感动中国这些人尽皆知的例子独特得多。
高考作文也是有“八股”技巧的,面对只有不到一分钟的阅卷时间,突出中心合理布置结构、选取“独家”例子是议论文的关键。开篇点题,直达主旨,要做到言简意赅。中间部分通常讲述三个事例,我一般在古、今、中、外四个大领域里选出三个,例如:冬奥会选手张虹(今)、陈独秀(中)、法兰西建国史(外)。结尾再度点题升华,完成“豹尾”。在此基础上加以修改润色,一篇足以保证基础分的文章便诞生了。
语文很特别,它不像数学,补上了某个知识点就能在下次非常迅速地看到成效。它是一个长期的过程。这个月你补上了诗歌鉴赏的漏洞,可考试时又暴露出作文审题的问题,于是成绩没有上去。下个月好好练习了作文,结果文言文又出现了没有积累过的虚词用法,于是成还是上不去。单看成绩似乎“波澜不惊”,但成绩背后的学习积累已经在悄悄完善。
每一次的努力就像政治课本里的“量变”,这一次你的诗歌鉴赏因为规范的术语又增加了一分,下一次你的作文审题不会再出现大偏差,再下一次你因为记住了这个虚词的用法,不会再犯同样的错。在潜移默化中,其实你每天都在进步,只是还未显现而已。别着急,坚持下去,不厌其烦地去重复、琢磨,或许就在最后的高考考场上,苦尽甘来实现最华丽的“质变”。